1 / 65
文档名称:

2021年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421KB   页数: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0/11/6 文件大小:4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天水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计划实施方案
20XX年6月1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天水作为《计划》中次关键城市,迎来了千载难逢历史性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XX年2月10日,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相关落实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计划〉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了全方面落实落实《计划》和《意见》,打造经济区西端新经济增加极,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结合天水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第一章  总体思绪
  落实落实《计划》和《意见》必需深入明确发展指导思想、基础标准和发展目标,找准发展关键,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抢抓机遇,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 奋力推进天水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着力搞好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流通四个联动,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突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友好社会三大建设,努力提升本市经济综合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连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
  基础标准: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标准;坚持抢抓机遇,政策支持标准;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标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标准;坚持统一计划,分步实施标准。
  第二节  发展战略
  根据《计划》、《意见》提出发展目标,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1135”发展战略:即建设一圣地、一枢纽、三基地,打造五品牌。
  专栏1:发展战略
  一圣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一枢纽: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三基地:国家循环经济产业聚集示范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航天育种示范基地
  五品牌: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西部最好宜居环境城市、国家关键旅游城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本市实施《计划》总目标是:两年起好步,5年大发展,10年新跨越。努力达成“六新”目标,基础设施有新突破、创新能力有新提升、城镇化水平有新提升、公共服务达成新水平、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努力争取到2020年,把天水建成西部关键经济强市和文化旅游大市,经济区西端新经济增加极,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友好。
  起步发展阶段(20XX—20XX年):全市上下形成融入大关中思想共识,坚持以装备制造、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为切入点,加强和经济区城市在计划制订、政策争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对接等方面协作联络,建立互动发展长久有效机制,实现起好步,开好局。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年均增加11%;人均生产总值达成8323元,年均增加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成263亿元,年均增加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成130亿元,年均增加2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成40亿元,年均增加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达成10791元,年均增加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成2936元,年均增加15%;人口自然增加率控制在7‰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加紧发展阶段(20XX—20XX年):和关中城市形成产业对接、文化融合、资源共享、项目共建、错位发展经济一体化格局。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加13 %;人均生产总值达成14588元,年均增加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成2660亿元,年均增加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成328亿元,年均增加2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成77亿元,年均增加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成17065元,年均增加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成5900元以上,年均增加15%;人口自然增加率控制在7‰以下;%以内。
  快速发展阶段(20XX—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形成区域发展新经济增加极,辐射带动毗邻地域加紧发展。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加15%;人均生产总值达成28845元,年均增加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成7000亿元以上,年均增加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成802亿元,年均增加20%;大口径财政收入达成162亿元,年均增加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30000元,年均增加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成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