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园林美学论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园林美学论文》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风骚,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篇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风骚,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摘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山水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手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通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建造,突出天人合一、融于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美学思想,不露痕迹地体现自然之美。
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发展 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生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0年,包括殷、州、秦、汉朝代。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园林内容驳杂,园林概念模糊;园林总体规划比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没有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该时期代表作有建章宫、上林苑。
2、转折期:公元前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代表作有铜雀苑、华林园。
3、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手法提升,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个艺术门类有互相渗透迹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代表作西苑、华清宫。
4、成熟期:公元960年-1736年,两宋到清初时期。继隋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业经济稳步成长,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完全成熟的境地。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社会经济亦十分繁荣,然而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西方势力的侵入,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而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建筑、山、水、植物)的三个方面。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筑山在古典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而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摹写,能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局面,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山与水的关系密切,一般说来有山必有水。 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都是自然界的河、湖、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利用水面的曲折、山石为驳岸、筑岛、架桥等手法尽量表现天然水景的意蕴。
园林植物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但都以树木为主调,因为林木最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丰富繁茂的生态。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起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总之,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是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它是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像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无论多寡,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