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措施和建议(应用对策)
第一节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机制
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在耕地保护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反映了耕 地的数量的多少,而且反映了耕地质量的优劣,反映耕地不同层次的粮食生产潜 力,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 为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机
制提供科学依据。依据耕地质量等级核算成果可以确定基本农田的平均等别和产 能情况,对产能单产高和较高的进行针对性特殊保护; 在满足上级规划下达的基 本农田数量指标的情况下,产能单产低的可划入一般农田。
第二节推进土地整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越来越大, 通过土地整理等 方式增加建设用地满足城镇发展的需求。根据对浙东南沿海港区个别县市耕地质 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的分析,主要被占用的耕地位于城镇周边,利用等别主要为 7-10等,面积大约为67606公顷,其中利用等7等和8等面积大约为25234公顷, 该等别地位于当地是届于产能较好的地类,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工作反应 了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揭示了耕地增产的潜力差异,可作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 重点区和示范区的依据,同时为土地开发整理前后的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一)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区域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的选择,需要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布局和潜力调查 等进行系统分析。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提供了耕地可实现产能的分布、 面
积及其变化趋势。其中,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的区域理论上可以考虑最为土地开发 整理的重点区域。
(二) 合理选择与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耕地理论产能反应了自然质量等状况对耕地产能的影响, 如坡度,土壤质地, 灌溉条件,有效土层厚度等,同时也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限制因素。 正对不同地 块的限制因素,合理选择与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以及在针对限制性因素采取 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发挥最大收益。
第三节落实占补平衡
依据《国务院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28号文件衡考核办法》指出,要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补
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 按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原则, 利用 农用地分等成果和办法,将补充的耕地数量、质量与被占用地等级挂钩进行折算, 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平衡。
根据对浙东南沿海港区个别县市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的分析, 主要开
发整理的新增耕地位于较远的地区, 耕地利用等别为8-11等,面积大约为66335 公顷,在该地区届于中下等别,被占用等别较高的地,补充耕地的等别较低,是 现在占卜平衡的普遍现象,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工作能够及时、 全面的对耕地 数量以及质量进行核算,为在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工作中为耕地占卜前后是否实现 产能的占补平衡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标准,可以作为耕地质量保护和耕地质量占卜 平衡的判定标准,可以根据被占用耕地等别以及产能情况, 开发整理等手段新增 具有相同等别、产能的耕地用于补充耕地面积的减少; 若新增耕地等别较低,可 以通过产能情况,制定相应换算比例,通过增加补充耕地面积达到产能总量不变, 真正严格的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切实保护好每一寸耕地。 第四节 农业技术,优化种植业结构
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虽然不能直接反应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