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2012年兰州专业市场调研报告.doc

格式:doc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12年兰州专业市场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Hkatfwsx 2014/6/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12年兰州专业市场调研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2年兰州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兰州专业市场调研报告
编写:拓展部
目录
第一章、城市基本慨况
第二章、城市发展规划
第三章、房地产市场概况
第四章、专业市场概况
第五章、调研汇总分析及建议

03
09
19
27
70
第一章、城市基本概况
城市概况
一、城市概况
兰州位于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带状盆地城市。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和商埠重镇,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繁荣兴旺的商贸城,欣欣向荣的科技城,饮誉全国的瓜果城。
兰州市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皋兰、榆中、永登三县,总面积130851>.6平方公里。
人口: 2011年人口普查,,,建成区内非农业常住人口26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50余万。
兰州是黄河上游重要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50强,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
兰州市统计局发布2011年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兰州市CPI呈高开低走态势,%。
产业状况:近年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增长速度较快、运行质量较好、结构协调优化、创新能力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的局面,但与全国、东部、中部省会城市比较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在西部省会城市中所处的地位也有下滑的趋势。造成这种状况有各种原因,但各产业的发展普遍滞后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工业:兰州是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建材为主体,与西北资源开发相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但兰州市虽然形成了一些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雏形,但普遍存在着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小、档次低、链条短、发展速度慢、品牌带动弱等问题。
服务业:目前,兰州市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等行业,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包括现代中介咨询、物流等领域相对狭窄且发展不快。这种内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运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力度不大;医疗、卫生、体育等行业的产业化步伐不快;以信息科技、现代管理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的发展较为薄弱,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太明显。
兰州与周边省会城市距离:兰州-西宁(青海省):200公里;兰州-银川(宁夏省):350公里;兰州-西安(陕西省):504公里;兰州-成都:605公里。
兰州与周边城市区位关系图
兰州市行政分区图
兰州市主城区行政分区图
兰州新区
第二章、城市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
兰州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形成以南北为两翼,东西狭长的特有城市形态。这样的地形限制使得兰州的城市规划呈条状,发展也以向东西方向拓展为主要目的。
规划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平方米。
兰州市发展方向:拓秦川北部秦王川方向是兰州城市的首要发展方向,逐步向北部兰州新区搬迁西固重化工业,并通过交通廊道建设与沙九地区荒山整治,共同打造重要的区域产业走廊;延榆中东部榆中方向是兰州城市的重要发展方向,依托和平、定远的区位优势,主要承载城区的高新产业和教育培训等职能的疏解,与东部榆中县城联动发展;升红古西部红古方向,依托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通过河口南地区的用地整理,承接面向青藏的物流产业,并带动沿线地区的传统产业整合与升级;优什川东北部什川方向,结合黄河、什川镇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带动沿黄河两侧的村庄整治。远景与青城镇、白银市区共同打造区域黄河旅游走廊;疏三片以黄河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以西固重化工业搬迁为契机,通过推进功能疏解与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关、安宁
—七里河和西固三大城市核心组团的现代服务核心功能和特色文化底蕴;育两山保护南北两山生态环境,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恢复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