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李叔同合唱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先采用多声部合唱艺术形式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一生创作了诸多合唱音乐作品。他的合唱音乐因其民族属性也极具民族特征,音乐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审美格调彰显意境深远、雅俗共赏的中国“传统美”,情感表达富有浓厚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合唱音乐;古典诗词;学堂乐歌;李叔同
【中图分类号】J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38-01
【本文著录格式】[J].北方音乐,2020,03(06):38,40.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是最先在音乐创作中采取多声部合唱形式的实践者。他所创作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国第一首按照多声合唱技法创作的合唱曲[1]。学堂乐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选曲填词,即引进外来曲调,填以新词,从而构成一种不同于传统歌曲的音乐形式。因此,李叔同的合唱音乐在语言、审美意趣和情感表达方面别具特色。少时熟读诗书的文化底蕴与青年时期留学日本的经历,使李叔同创作的合唱音乐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音乐语言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脉相承,文学性较强;音乐审美格调极具中国传统美,或豪迈激昂或清新自然,或婉转哀艳或恬静肃穆;音乐的情感表达富有浓厚的民族情怀,处处显见爱国之情。
一、合唱音乐语言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继承
李叔同出身富貴,幼时接受过正统的传统教育,少时熟读《毛诗》《古文观止》《左转》《唐诗》等经典著作,文化底蕴深厚,才华横溢,长于诗词。他的合唱音乐语言与民族诗歌一脉相承,具有音乐性和文学性相统一的特点。
1906年,李叔同到日本留学,开始涉猎日本音乐和西洋乐技,发现“日本唱歌,其词意袭用我古诗者,约十之九五。我国近世以来,士习帖括,辞章之学,佥蔑视之。挽近西学输入,风靡一时,词章之名辞,几有消灭之势。不学之徒,习为薮昌……废弃雅言。迨见日本唱歌,反啧啧,称其理想之奇妙。凡吾古诗之唾余,皆认为岛夷所固有。既齿冷于大雅,亦贻笑于外人矣。”[2]
因此,他有意识地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合唱音乐中。前有古人的“采莲复采莲,荷叶何田田”,后有李叔同的“采莲复采莲,莲花莲叶何蹁跹,露华如珠月如水,十五十六清光圆。”[3]他的合唱作品在描述自然景物、抒发人物情感等方面,歌词写得古朴典雅、优美含蓄。四部合唱《归燕》歌词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花事栏珊”“乌衣门巷捐秋扇,树杪斜阳淡欲眠”的秋日景象,通过描写“燕子呢喃归巢”,表达游子如“天涯芳草”一般,突出“不如归去归故山”的思乡之情。整首音乐歌词秀丽富有韵味,“东风”“花事”“栏珊”“疏林”“软语呢喃”“绿芜庭院”“秋扇”这些美好的意象,增加了音乐语言的美感,让人身临其境,如痴如醉。
李叔同的音乐语言不仅文辞生动,而且于典雅中蕴含人生哲理,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诸如“天涯芳草离亭晚,不如归去归故山”“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4]等歌词,都在抒情间赋予音乐深刻的哲理内涵。
总体来看,李叔同在创作音乐时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深感“古义微言,匪所加意”。他要通过合唱音乐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充分利用中国古代词牌长短句、七言、五言的诗词形式和叠词用法,配以多声合唱的音乐形式,创作富有艺术生命力的乐歌,以此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与优雅,歌词之间的起承转合,词曲结合都力求严丝合缝,使传统文化和新音乐形式相得益彰,而不是厚此薄彼、盲目推崇外来音乐。
二、合唱音乐审美格调富有中国“传统美”
西洋音乐初传中国时,还没有人能够熟练运用其规则创作新乐,选曲填词是学堂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又因为传播新文化的需要,这一时期的音乐大都通俗易懂,简单直白,有的甚至略显粗浅。李叔同创作的不同类型的合唱音乐,抒发的情感内涵虽各有不同,但整体上都富有中国传统的审美格调。
《大中华》《我的国》《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等爱国歌曲气势恢宏。诸如“明月天心,众星环拱。五洲惟我中央中”“猗欤哉,伟欤哉,威灵振四夷”等歌词,雄浑有力,听之顿生“临钜流,海鸟长啼,天风振袖,奔涛怒吼,更相逐搏,砰磅訇磕,谷震山鸣”[5]之感,一扫懦夫之魄,兴壮士之雄心,表现出中国“豪迈派”诗词的磅礴气势。《春游》《早秋》《冬》等表现闲情逸致,抒发自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