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知识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呈现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学习知识。
课一开始,通过摸“圆”游戏,从直线图形中自然引出曲线图形——圆,让学生整体感受“圆”的光滑、饱满、匀称,为后面研究圆的特征做好铺垫。同时,揭示了在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圆知道了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那么,圆为什么最美,圆中有哪些奥秘?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这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生如何画圆,而是自然地进入了圆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我引导学生在画画、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发现结论,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知道了为什么圆最美,对于画圆一定是跃跃欲试了。这时,自然地引入了画圆。通过画圆学生认识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1、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