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种子育苗技术.doc

格式:doc   大小:42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种子育苗技术.doc

上传人:bai1968104 2020/11/26 文件大小: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种子育苗技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林木种子育苗技术
自2006年特色林木种苗产业启动以来,移植和定植苗发展迅速,种子育苗——特别是针叶树种子育苗少人问津,使本县苗木产业发展形成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造成种子育苗面积偏少,群众移植所用的云杉、樟子松等幼苗依靠从青海、东北、甘南等地调运,因与原产地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差异,加之长途运输,幼苗失水严重,造成成活率低、适应性及抗逆性差、生长不良,群众育苗投资风险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造成县域资金大量外流。
为了短期合理调整苗木结构,获得数量多、抗性强和易于驯化的苗木,宜采用播种繁殖。种子育苗具有成本低、产苗量高、见效快的特点,可为培育绿化大苗的提供苗源。但此项工作技术要求高,经营管理程序复杂,劳动力投入较大。
一、种子育苗地的选择
为了培育出优质壮苗,首先要选好苗圃地,土壤能够为苗木生长提供所需水分、养料、空气等,也是苗木根系发育的场所,能否培育出良种壮苗,土壤是坚实的基础。种子繁育对苗圃地要求严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地势平坦,排水良好;。
2、水源充足,水质清纯,便于灌溉。
3、劳力充足,交通方便,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良好。
4、土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质地以沙壤土、壤土、轻壤土为宜,如在粘土、沙土、盐碱土上建立苗圃,必须进行土壤改良。
5、松类树种宜连作,不能连作时,有条件的要人工接种菌根菌。
6、选在便于管理的生产区及人畜和鸟兽不易危害的地段。面积大小,根据植树造林对苗木的需要量和苗圃耕作制度来决定。
二、育苗地的耕作、平整、施肥及消毒
土质疏松、团粒结构好,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就能培育出量多质优的壮苗。因此,除选好育苗地外,还应尽量人为提高土壤肥力,深耕细作、轮作、施肥、消毒等是改善育苗地土质条件、提高土壤肥力、确保种子育苗成功的综合措施。
(一)深翻、深耕
1、意义和目的
土壤深翻、深耕后耕作层变得疏松,由于切断了耕作层土壤的毛细管,减少水分的蒸发,可以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疏松的土壤,孔隙度增加,使土壤的通气性能提高,改善了气体交换条件,有利于苗木根系的呼吸和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排除;翻耕后将表层的杂草种子、虫卵、病菌孢子一起翻入深层,对于怕低温而在土壤深层越冬的害虫,可随翻耕将其翻到表面,被鸟类啄食或冻死,因此土壤耕作能够消灭杂草和防除病虫害,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也是壮苗丰产的关键环节之一。
2、深翻时间
预留的苗圃地需夏伏深翻,即7月份一次,秋季耕一次,施足底肥,要求做到深耕细整,清除草根、石块,地平土碎。第二年春季播种前结合耕地用杀虫、灭菌专用剂进行土壤消毒,接着作苗床。
历年供作育苗的圃地,在每次苗木出圃后,都要及时进行一次耕翻,清除草根、树根及其它杂物;并根据土壤肥力、树种的生物特性确定轮作、休闲或播种绿肥。在种植绿肥作物或休闲期间,应于伏雨季节对土地进行一次翻耕。不能休闲或轮作的,必须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料。秋季翻耕深度25cm以上,圃地湿润或土壤粘重的,耕后可不耙,第二年早春耙地。春季翻耕深度20cm以上,随耕随耙,及时平整、镇压。
(二)土壤改良与轮作
1、土壤改良。苗圃地土壤瘠薄的要逐年增施有机肥料,在增施有机肥料的同时,可采取客土法。偏沙的土壤可混拌泥炭土,偏粘的要混沙,偏酸的要增施石灰、草木灰等、偏碱的要大量混拌经过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