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9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基本要求:
掌握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分类和基本特征以及泥石流的预测预报方法。了解我国泥石流分布和活动特点及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
建筑精选课件
课程内容:
泥石流(debris mud-rock flow)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泥沙失稳搬运)现象。它是泥沙在水动力作用下失稳后,集中输移的自然演变过程之一,、冰川、融雪等作用于流域内不稳定的地表松散土体上,由于松散土体失稳参与洪流运动,因此在流域内形成两种汇流现象,一是水的汇流;二是沙的汇流。两种不同相的物质在共同的流动空间内混合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水、沙混合输移现象。当这种特殊的流体中含沙量超过某一限值后,因其流动特性的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洪流,它对工程设计及环境的影响与洪水、滑坡不同而称为泥石流。
在一些植被较好的陡坡面,下伏基岩或不透水层埋藏较浅、前期降水充分,上覆松散土体饱水后,由于土体中C、 Φ值降低和有压地下水底作用,也可能形成坡面泥石流。
简单地说,
泥石流是指发生在山区小型流域中、短暂的、饱含泥沙的特殊洪流,是水土流失发展到严重阶段的表现。流体重度一般大于14kN/m3,含沙量大于600kg/m3。
2. 研究意义
(1).泥石流是一种地质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可在很短的时间内摧毁设施、夺取人类的生命财产,研究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 泥石流是一种特殊洪流,它对工程设计及环境的影响与洪水、滑坡不同,它的特点是:爆发突然、能量巨大、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复发频繁、破坏力强大。易防难治,研究它可指导人类的工程实践,具有巨大的建设意义;
(3).既然泥石流是重大的地质灾害,危害大,损失严重,有效的防治,具有可观的经济意义。
必须具备三大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主要指沟谷条件
:主要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
:水动力条件
这可以从泥石流的形成、活动过程加以理解。
泥石流形成过程框图
降雨
流域环境
地形
植被
松散堆积物
(人为的、自然的)
集中补给
分散补给
泥沙汇流(QH)
洪水汇流(QB)
河沟或坡面
QB+QH=QC
rc<
洪 水
rc≥
泥石流
块体运动
崩
塌
滑坡
洪水淘蚀
泥石流活动三过程:
形成——输移——堆积
是地表一次破坏和塑造过程
平面呈一不对称的哑铃,形成区和堆积区的形态极不稳定。
形成区由条带状向树枝状发展。
流通区在发展过程中相对稳定。
堆积区由于流域内来沙量的增长而不断扩展,进逼下游大河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