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55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AIOPIO 2020/11/28 文件大小:5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高龄少子化” 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 鼓励生育 的政策并 适当接纳移民 。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 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全 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 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人口自然增减 和 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7.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①集团性、大批的移民
②旧大陆到新大陆
15~16世纪,欧洲人、非洲黑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
二战以后
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①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时间
原因
特点
意义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③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脆弱的农业经济
频繁的战争
自然灾害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频率加快
自发流动为主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9.美国的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 (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平 (成正比)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形成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