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荀子《礼论》之读书心得.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荀子《礼论》之读书心得.doc

上传人:1314042**** 2020/11/29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荀子《礼论》之读书心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汉人为了避汉宣帝刘循之讳,称之为孙卿。他的著作经西汉刘向校订为《孙卿子》32篇,今本《荀子》为唐杨倞(jing)根据刘向本重新编排,也为32篇,其中《君子》《大略》《宥(you)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七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其他皆为荀子自著。荀子弟子很多,韩非、李斯和汉初传(zhuan)《诗》的浮丘伯都出其门下。荀子尊崇孔子,又广泛地吸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成为先秦百家之学的总结着。
《礼论》,是荀子著作中最重要的一篇,系统论述“礼”的起源、内容和作用。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制定礼义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礼有“养”和“别”,“养”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需求,“别”即“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两者相互依存。文章详细分析礼的内容,重点论述丧祭之礼,提出“隆(兴盛)礼”的观点,指出礼是治国的根本,是“人道之极”,“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
礼的起源
荀子在《礼论》篇中说道:“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在论述“礼”的起源的时候,以“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仪以养人之欲”。从而提出“先王制礼”,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建立起一系列的“礼”的规范,同时又通过“礼”来约束人们的欲望,从而更好的维护统治。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不断追求,追求如果没有分寸和界限,就不免发生争夺,争夺便会发生混乱,混乱便会导致无法收拾。先王为避免这种混乱,所以就制定了“礼”来加以约束,用来养护人们的恰当愿望,满足人们的恰当追求。使欲望不因为物的数量少而感到压抑,使物不至于被无穷的欲望所竭尽,使物和欲两者相护协调地增长,乃是礼之所以兴起的原因。概括其礼起源论的实质,可以称为“养欲制乱”说。因此,它的贯彻执行必须建立在对民众“化性起伪”的基础上。所谓“伪”,即人为,就是“心虑而能为之”和“能****焉而后成”(《正名》),它不是先天就具有的人的本性,而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教化和学****而形成的一种品格。在荀子看来,“性”产生“恶”,而“伪”导致“善”,即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够符合“礼义法度”要求。在“性”与“伪”这对矛盾中,荀子更强调“伪”的一面。因为“伪者,文理隆盛也”。(《礼论》) 在他看来,圣人、先王创设礼义的情况,犹如陶工调和粘土制造陶器、木工削木材制造木器一样。在这一过程中,性恶乃先王制礼之必要性,人情乃先圣制礼之心理根据。而圣人、先王之所以能创设礼义,是因为他们除了具有一般人所谓的“有知有义之心”外,还能够积思虑****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性恶》)换句话说,圣人、先圣能自“化性起伪”的工夫。所谓“化性起伪”就是圣人积伪以起礼义而化人之恶性,使人道礼义而向善

面对自西周以来“礼坏、乐崩”的局面,孔子挺身而出,“援仁入礼”,他说“克已复礼为仁”,目的就是要恢复周礼,而荀子正是主要以“隆礼”表明了他对孔子的复归。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继承孔子这样的大儒的一个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