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史转型期  中国的安定与发展急待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
导语:毕业季的话题无疑集中到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上,就业问题成为众人焦点,而随之而来更深层次的探讨是职业教育问题,如何做好职业教育促进就业,促进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目前的职业教育又遇到哪些困境?如何还大学生美好的职业前途?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前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伴你飞翔工程名誉主任赵天驰,现中国经济网公益频道主编赵天驰,她曾负责伴你飞翔工程达十年之久。
不唯技能  站在历史与社会安全高度看待职业教育使命
记  者:您怎么看待职业教育使命?什么是职业教育?
赵天驰: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解决就业率,而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就业率,那么攘扩在这样一个思路下,所有的这个职业教育的重点就全奔到技能了。现在什么样的内容看起来能就业就教什么,短视的结果是目前是所有的职业教育的内容,无论是针对高校的,还是针对高职高专的,全部都是被局限在手头上的技能。
谈到职业教育我们首先要来看教育是什么?在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有几千年官本为教育历史,所有的读书人只有青云直上一条路,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为了当官求发达,然而我们的社会已经转型进入了工商业社会,教育不再是服务于帝王的需要,而是要服务于普罗大众在工商业社会中的成长、生存与发展,职业教育更是为了让年轻人具备在工商业社会生存与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不仅是要让年轻人具备在竞争激烈的工商业社会成长,并且对于中国这样在由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型的工家,职业教育承担了推动这个国家完成这种历史性转型的使命。日本、与德国也是迅速完成这样转型的国家,职业教育在这两个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这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学习范本。所以如果我们没有站在整个人类与中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开阔视野来看待职业教育,而只是将职业教育作为不得不做的,应付就业的一个教育各类,那么就会非常自然的将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压缩成了残缺的职业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带着传统封建时期的残余文化无法理解整个工商业社会的运转,也不懂什么是职业道德与精神,他们掌握着的表面技能也有可能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随时会被淘汰,这样的残缺的教育无法帮助他们融入工商业环境,无法让他们在现代工商业环境找到自己从而应对职业道路中的变化,这样的残缺职业教育让他们成为内心游离与现代社会之外的边缘人,从这个角度上讲也是非常危险的。
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教育是要作用于人的,是要能够帮助到人,能够提升推动人向上成长,这才是教育,那么只是手指头上的技艺就无法涵盖一个现代职场人所需要的能力,职业能力应当是从心、到脑、到手,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就应当从内到外呈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与这个快速向前的社会同呼吸、共生存。
职业教育是工商业时代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础,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和我们一样,同样是农耕背景的这样的国家,比如德国、日本、韩国,它们的职业教育,从工商业精神的培养、整个社会大环境工商业文明习惯的培养、文化娱乐对职业文明的教优化,职业教育是以整个社会为平台展开的,大职业教育与个体的职业教育并行,从工商业文明、职业精神到职业技能,给个体的职业人带来从内到外的改变,并且职业教育是作为社会公共福利对整个社会的人口进行提供,因此这样的职业教育对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