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想北平》说课稿2.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想北平》说课稿2.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20/12/10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想北平》说课稿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想北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
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习课文——导问法
(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3)那么作者最后是怎样道出这种“爱"的?
A、朗读课文重要自然段,然后自由讨论.
B、可能出现的情况:回答零散
 C、教师归纳整理:主要通过和其他城市比较,表达对北平的爱
 比较结论:
  ①北平“热闹”,但北平“动中有静”
 ② 北平布置更为匀调,人为中有“自然风景”
 ③ 北平花多菜多果子多,更贴近自然
(4)作者没有涉及到“爱”,但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可以处处体会到这无处不在的“爱”,这种从细微处着眼来体物抒情的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以小见大.
  (5)小结全文: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所以,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以致用,努力做到“情到自然最为真”。
4、 拓展训练——比较法
(1)学习新课文,但同时也要回忆旧课文,并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时时进行比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