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哲学题 :
儒家部分:
一、 名词概念解释(答题方法: 1,谁提出来的; 2,含义,前后展开; 3, 在……中处处于何地位,小评价)
为仁由己 : 由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孔子提出的解答“人何以成仁”的理论。 “仁”是 从人对人的良好情感中引申出来的,由于为仁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 “为仁由己”,而非由人。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主体性原则,是孔子为 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P33 克己复礼: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时,在道德自律的意识中 提到:“仁”的实施方式是“克己” 。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为西周之礼 . 其 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主张对欲望进行有必要的控制,控制的标准 就是“仁道”,为“仁道”而牺牲自我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 “克己复 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 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杀身以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对后世的志士仁人具 有极强的感召力。 P34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出自《孟子•公孙丑》。由“不 忍人之心”论及人的道德“本心”并确证人本性的道德性,明确主张“性善论” , 认为人的“四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推导出人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并再推及 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P92 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也是孟子 性善论的基础。
心有征知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的关于确认天道可知性的认识论思想。 荀子首先承认
物本来就可以被认识,并认为人天然禀得的“性”
,只是一种认识能力、一种认识
心。感官接触与其相当的对象并将其记录下来形成感性认识,谓之“天官当薄其 类”,而对于天官所接受的各种感性认识, “心”具有分析、辨明、证明和取舍的 作用,谓之“征知” 。在荀子看来“天官”提供的感觉是片面、主观甚至虚假的, 惟有经过“心”的征知才能获得全面的和可靠的知识。 P174 荀子以“当薄其类” 为基础、以“征知”为指导的认识路线,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发展了唯 物主义的认识论
明分使群 :战国时期荀子在自己的“外王学”里提出的社会构建观念。荀子认为, 人类是以群体性方式生存与生活的, 之所以能组成一个群体是因为 “分”,即分工、 等级分别,有了分,界、权、责、利都变得明晰了。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 联系、相互依赖,根据人的能力、需要组成不同的群体才能使人过着一种有序而 不争的生活,才能“救患除祸” ,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明分使群就是荀子希 望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而要维持“分”靠的是 “义”(道德教化)与“礼” (礼法制度)。“明分使群”是荀子外王学的社会基础。 P181
化性起伪: 战国时期荀子就其“性恶论”所提出的道德教化观。 ,即是 用礼义法度 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伪”指后天的人 为作用。荀子以“天命”之性情为恶,而“善”的本源是人的群体性生活秩序的 需要,其建立有待于“心”的作用。人具有天赋的认识能力,当“仁义法正”具 有“可知可能”的可知性,心便有了有控制情欲并能够建立起道德意识的能力, 便能人为生“善” 。“化性起伪”是一种经验的路向,在这里荀子将道德的修为放 置在认知的基础之上,注重后天的教化,从而成为了其提出礼、法起源的一个前 提。 P178 也是荀子“性恶论”的一个依据,用来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 本性是后天的人为造成的。
人副天数:是由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曾非常具体地去描述过 ,在
他看来,人的生理结构其实就是天的模式的一种复制品 ;同样人与天具有相同的道
德品质与精神意志。董仲舒以“天”为人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认为人的结构与秩 序全看做是与天地之数相副的•这种把天人关系附会到荒唐的地步,是“为人者天” 之论的必然结果,其最终目的是为天人感应、天人相与的理论提供依据,从而为 专制皇权服务。P243
性三品:中国古代一种关于人性的学说。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
性三品之说受孔子“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先验论影响。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 上、中、下三等。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 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在这里主要叙述董仲 舒性三品的观点。
董仲舒认为:上等的“圣人之性”先天就是善的 ,不需教育;下等的“斗筲之
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
“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所以董仲舒指出:“王承天
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在这里董仲 舒不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