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表里的生物》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681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表里的生物》课件.ppt

上传人:977562398 2020/12/12 文件大小:1.6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表里的生物》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强烈的好奇心,
执着的求知欲。

作者我知道
冯至(1905-1993), 河北涿县人,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早年曾创办浅草社。1930年赴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回国,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及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放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有《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他人评价: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鲁迅
我会认生字
我会多音字

(zhē)蜇人 蜇伤;
(zhé)海蜇
我会近义词
洪亮
嘹亮
增加
增添
神秘
秘密
轻易
容易
请求
恳求
呈现
浮现
丑恶
丑陋
保护
维护
句段、字词导读,深入理解课文!
一起读正文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初读感知
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
表示总括一定范围内的全部。
使人害怕;可怕。
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的发出尖锐的声音。
近义词:嘹亮;反义词:沙哑。
弦乐器,木筒两面蒙莽(mǎng)皮,上端有长柄,有三根弦。
盲(máng)盲人,盲目。
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凡能发出声音的,都
是活的生物”,紧接着列举了鸟叫、狗吠、蝉
鸣、虫唱、钟声、琴声等一系列事实,从正反
两方面证实了“我”的论断,有根有据,的确是
“我”经过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为下文故事的
发展作了铺垫。
以反问句加以肯定,尽管这观点会让人觉
得幼稚,却表现了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
善于思考的孩子。
第1自然段导读∶写小时候“我”认
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
生物。
2
3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
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5
4
(声音)清楚悦耳。例句:树林
里不时传吃一阵阵清脆的鸟叫声。
温和而不强烈。
简单、重复而没有变化。
可是
用“可是”一转,提出父亲的表根本不是活的生物,可是“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明显与“我”的结论不相符合。
他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6
7
近义词:增添
反义词:减少
使人摸不透的;高深莫测的。近义词:秘密
简单容易。近义词:容易
父亲的阻止不仅没有让“我”打消念头,反
而觉得更加“神秘”。对表的好奇也与日俱
增。
这个推断在“我”看来是顺理成章的。读
到这里我们不免感到“我”有着强烈的好
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于观察,勤于思
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第1-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我”小时候
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
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关在里面。
近义词:可能
值得怜悯(mǐn)的。
响(xiǎng):响动 响应
“可怜”说明“我”的好奇心、求知欲打动了父亲,
主动让“我”看“是什么在响”。从“只许听”到“只
许看”,“我”压抑已久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