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42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万古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化学结构
一、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14元环:红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克拉霉素、泰利霉素、喹红霉素等
(一)分类
15元环:阿奇霉素
16元环: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罗他霉素等
:
大环内酯类
第一代(80s):红霉素、交沙霉素、麦迪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第二代(90s):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地红霉素、氟红霉素、罗他霉素等
第三代(00s):泰利霉素、赛红霉素等
:
大环内酯类
抗菌谱似青霉素G但较广,对大多数G+菌、厌氧菌和部分G-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产酶葡萄球菌等也具有良好抗菌活性。
通常为抑菌作用,高浓度时有杀菌作用。
(二)共同特点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止70S亚基始动复合体形成;
与50S亚基23SrRNA靶位结合,阻止肽酰基tRNA和mRNA移位,致使肽链延长受阻;
与50S亚基上L27和L22蛋白结合,使细菌核糖体结构改变,肽酰基t-RNA过早解离。
大环内酯类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
转位酶
*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
靶位改变:甲基化、突变;
产生灭活酶:红霉素酯酶、磷酸化酶、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等;
主动外排或阻止进入:细菌编码主动外排功能的蛋白质;
可发生MLS耐药(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链阳菌素耐药)。
(1)军团菌病:首选
(2)链球菌感染: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
(3)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首选
(4)衣原体感染:沙眼、泌尿道感染
(5)青霉素过敏、耐药的替代品
(6)其他: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白喉首选,隐孢子虫及弓形虫病备选。
大环内酯类
胃肠道反应:第二代较轻
肝损害:阻塞性黄疸、转氨酶升高
心脏毒性: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
耳毒性:耳鸣、暂时性耳聋
少而轻
大环内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