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
孔子在《礼记》中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
欲存焉”,与孟子处于同时代的告子也曾说过“食
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
内也。”《孟子·告子》
这两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古人对人生的一种看
法。孔子认为“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
食、男女。一个是生存问题,一个是爱情婚姻问题
吃的形式后面蕴涵着一种丰富的心理和文化的
意义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了更
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吃也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交际
功能上,已转化成对社会心理的一种调节
同时,吃中处处体现了“礼”。正如《礼记·
礼运》中所说的那样:“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
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的过程中,也构成了中
国饮食文化的逻辑起点。
以食为天
中国人孩子出生要吃,满月要吃,周岁要吃,结
婚要吃。人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庆祝一番,
甚至去世也要吃,叫做“红白喜事”;客人来了要吃
,称之“接风洗尘”;客人出门要吃,谓之“饯行”;
乔迁要吃;晋职要吃
易中天先生在《闲话中国人》中对此进行了最
为生动的描述:“如前述把人称为’口,把职业称为
饭碗'等。又比如,思索叫咀嚼’,体验叫品位’,
嫉妒呷吃醋',幸福叩陶醉’,司空见惯叩家常便
饭”,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总之,在中国文化中,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似乎都可以吃,甚至连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也可以
吃,如人们常说的“喝西北风”等。
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
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名的需求
定律中将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
自我尊軍、信心,
草重需求
对他人尊重、他人草
旧属求
活发活性条
身安全、健康保、资源所有性、财产
安全需求
所有性、道漶保、工作职位保、家庭安全
生理黹求
毁。。食物。路出需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
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
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
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
不足道中。”由此可见,“吃”在他们的心目中只
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
就交际手段而言,美国礼仪事典( Emily Post’s
Etiquette)一书中讲到这类宴请的目的时作了如下
的总结:“向提供服务者表示感谢;对刚刚达成的
笔交易表示庆祝;为了赢得客户或新客户的信任;请
人帮忙;引见他人;建议或讨论某些想法·
ETIOUETTE
ELIZABETH L POST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
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
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在西方,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
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
更为简单。他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
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
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
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西方烹调
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
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
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
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可还是宁愿选
择爆炒,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