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香港公民教育 2014 香港“占中”事件“随着香港“占中”活动的清场,持续 70 多天的抗议活动临近尾声。尽管偏离了最初争取自由选举的目标,但这次运动最大的遗产便在于激发了香港的年轻一代作为政治行动者。”——《华尔街日报》 2012 香港“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事件“民主政制能成功发展,我们需要培育与民主政制相配合的民主政治文化,而民主政治文化,全在公民教育之努力;民主政体的素质, 将由公民的素质决定,而公民素质之养成,全在公民教育之努力。”主要内容一、概念:特定语境下的不同解读二、历史:反复调整中的港府教育三、效果:重重困扰中的身份认同四、反思:十字岔路口的公民教育(一)公民(二)好公民(三)公民教育(四)国民教育一、概念:特定语境下的不同解读公民,是一个具有政治涵义的概念;就其中的国民身份而言,它便是一个政体下身份,成员对政体的认知和客观分析。——阮卫华(香港教育学院) (一)公民 7 第三条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香港永久性居民依照本法有关规定组成。第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保障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其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第二十一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第三章居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根据现今公民教育理论,一个公民可以同时属于不同“政治群体”,拥有不同身份;若以地域来理解“政治群体”,这个概念包括本地、国家、洲际和世界等不同层次的群体。故此, 公民的概念,涵盖了本地公民、国家公民、洲际公民和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换句话说,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世界而言, “公民”就必须是“多元公民”( multiple citizenship ) ——梁恩荣(香港教育学院管治与公民研究中心联席总监、香港教学人员协会副会长)、阮卫华(香港教育学院) (一)公民(二)好公民何谓良好公民——公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公民美德? 一、概念:特定语境下的不同解读"The crisis, which will likely grow, is proving to be a test not only of Hong Kong's political culture but also of which political ethic will prevail across China in the years ahead: globalism or nationalism , two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how China will relate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writes Evan Osnos , former Beijing correspondent of New Yorker . 香港学生眼中的好公民是什么? “我们除遵守法律外,应尽自己的能力,为这个社会做得多少就做多少, 若有能力,则应该批判及‘弹劾’政府的运作”(叶同学) “作为一个社群的一分子,当然要有认同感,也要做好本分。但若然服从不公义的法律,则是盲从,也不利于社群的发展。我们应以公民抗命来反抗”(伟男同学) ——梁恩荣主持的“有关香港社会及政治活跃学生对公民身份的理解”的访谈调研( 2006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