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问题的探讨
农村供电所的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由村组管理、乡镇统管(乡电管站)、县级统管(农电总站),到1999年的两改一同价后由县级电力企业统一管理,从体制上一步步深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及新技术的应用,加之人们对电能的迫切需求和用电量负荷的成倍增加,农村供电所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现结合**供电分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在供电所改制过程中结合三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的设想,与各位领导和共同探讨。
一、管理模式改革前供电所管理现状
(一)人员及设备情况
**县供电分公司供电所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之前,共设有供电所16个,其中高低压综合所14个,低压所2个,负责县域
10个乡镇842平方公里营业区的供电任务。供电所管理配变1090台,其中专变496台,综合变594台。管理客户68167户,其中专变客户462户、低压客户67705户(居民照明60504户,其他客户6776户)。
设有变电站7座,,运行维护35千伏线路135千米/6条。,。
供电所共有员工221人,其中全民合同工20人(所长13人,10千伏馈路专责6人,收费员1人),农民合同工201人(所长3人,管理人员32人,电工166人)。供电所管理模式为人员集中驻所、高低压统管。
(二)营销及设备运行管理现状
运行10千伏及以下线路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线路运行巡视及故障全部靠人工处理。除部分专变客户安装远程抄表和城关供电所采用电费座收外,大部分台变及低压客户仍为人工抄表和走收电费方式。
有6名馈路专责,人均负责129公里173台变压器的设备巡视及抄表工作;133名电工(含兼职管理人员20名),人均负责4个台区509户的线路设备巡视及抄表工作。每月日常有效工作时间主要为抄表3至4天,收费5至6天,线路设备巡视2至3天,共需10-13天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供电所高低压混合管理以及现有设备运行的现状下,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人员混岗管理,既抄表收费,又处理故障缺陷,因正式工人员严重不足,在日常实际运行中农电工既操作低压,又处理10千伏故障,不能相互监督导致安全管理隐患极大。二是因责任不清,制约机制不健全造成营销工作不能有效考核,指标管理不能如实反映真实数据;三是职责不清,高低压不能有效分离管理,安全管理隐患大;四是10千伏管理分散,人员不足,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且安全工器具配备费用大;五是供电所管理人员兼任台区电工,缺少监督制约机制,不具备专业化管理要求;六是日常事务性工作占用有效工作时间长,不能有效开展供电所日常业务工作;七是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低,不能适应改革后工作要求;八是自动化程度底,人员劳动强度大,管理效率低下;九是低压集抄、远程无线抄表及网络缴费等新技术未推广应用,造成抄表到位率低,收费方式单一,抄核收工作占用时间长;十是同一所全民工与农电工同工不同酬,造成农电工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
二、2013年管理模式改革后的现状
(一)目前的管理现状
2013年**县供电分公司作为集团公司供电所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按照上级改制实施方案要求,结合
**县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域特点,充分考虑人员、设备、线路、用户等实际情况,设立了5个供电站,负责高压抄表催费及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编制人员24人,为全民合同工。按照“方便客户、便于管理、经济合理”的原则充分考虑行政区域划分、人口密度、营业区户数、设备总量及自然条件,设置城区、雷公产业园区等12个供电所,负责低压抄核收及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编制人员185人,为农民合同工。
(二)改制解决的主要问题
实施供电所体质改革以来,达到了高低压业务分离,供电站、所职责清晰,管理到位,安全高效,服务达标的要求。供电站所业务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监督制约制度在机制上得以完善,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隐性问题得到了充分暴露,为公司管理考核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在整合人力资源,规农电工管理方面也收到了一定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农电工收入,稳定了农电工队伍。改制后,供电面基层员工较改制前共减少12人,农电工人均工资提高150元。
通过管理模式改革,杜绝了因混岗操作造成的安全隐患,因责任不清造成的服务不到位,因无制约机制造成的营销管理弊端,因待遇问题引起的相互扯皮问题,因监督环节缺失引起的流程不畅等问题。
(三)改制后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供电所体制改制后,按照职责权限及业务分工,要求新设立的供电站人员必须为全民合同工。在当前我公司全民合同工缺员的现实情况下,每个供电站现有全民合同工不到4人,严重影响了供电站营业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