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沈从文, 一个高小未曾毕业, 青少年时期一直在地方部队中辗转求生的“乡下人”,却“因缘时会”, 历经挫折和坎坷, 成长为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独具个性而又声誉卓著的小说家。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而自从代写语文教育论文沈从文 20 年代步入文坛以来, 对他的评价的大起大落、时高时低, 更使他在争议中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学魅力。一作为 20 世纪三十年代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 沈从文始终坚持文学应具有独立和自足的审美功能, 反对将文学沦为政治斗争的附庸和游戏赚钱的工具, 强调文学应发挥一种道德的、人性的、超越现实的功用。他不只一次地声称:“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 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 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庙供奉的是‘人性’。”在他的“希腊小庙”里, 沈从文供奉了人性之真、善、美, 并把它们贯穿于整个湘西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这些至真至纯的人性品质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时空与政治的局限, 上升到一个哲学层面, 并在沉浮中不断被推崇。而对其“希腊小庙”的构建, 《边城》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边城》写于 1934 年, 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清新的笔调讲述了湘西边城一个老船夫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生活, 描写了老船夫外孙女翠翠和当地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用他那善于说梦、写梦、画梦以至诱人做梦的笔, 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质朴、恬静而又浪漫柔美的世界; 在我们听着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 嗅着边地泥土的芬芳之时, 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温情脉脉的湘西世界。故事在湘西的各种民俗风情展开: 端午节赛龙舟赶鸭子, 中秋节男女月下对歌, 春节耍龙灯、舞狮子……浸润于这些场景中的《边城》, 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祖孙之情, 男女之爱, 兄弟之情, 邻里之睦。二一年端午, 翠翠本已约好了爷爷守船, 自己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临走时, 翠翠问:“我走了, 谁陪你?”爷爷说:“你走了, 船陪我。”翠翠把眉毛皱拢苦笑着:“船陪你,嗨,嗨, 船陪你。爷爷, 你真是……”最后翠翠决定不去, 对爷爷说:“要去让船去, 我替船陪你!”这些话虽然有些傻乎乎的, 却能从中感受到翠翠与老船夫之间浓浓的亲情。而小说也就在老船夫和翠翠这两个人物身上, 集中体现了都市生活中正被消解的人情之美。老船夫恪尽职守, 以诚待人, 渡人从不收小费, 反而准备了大量的烟叶送人; 女儿殉情后, 他又默默承当起抚养外孙女的重任; 为了外孙女翠翠的婚事, 他苦心周旋于翠翠、顺顺父子、杨马兵之间, 竭尽心力, 但一直未能促成翠翠和傩送的爱情, 最终在忧郁中死去。经历悲凉的老船夫, 其善良慈爱、淳朴真挚的性格已跃然纸上。翠翠是个与祖父相依为命、聪明美丽的少女, 她在“风日里长养着, 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天真活泼, 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正是家乡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自然的纯洁和灵性。她生活简朴, 不慕钱财, 对祖父体贴入微, 充分体现了乡间儿女的淳朴善良。更为动人的是爱情在翠翠身上焕发出了真挚无邪之美。作品写翠翠之爱, 始终处于含蓄朦胧的状态: 她渴求爱情, 喜欢一切同青春有关的事物, 却又怕人察觉; 她总有所期待, 对她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