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从边城看沈从文关于湘西世界的思考.doc

格式:doc   大小:10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边城看沈从文关于湘西世界的思考.doc

上传人:sdomcl2 2018/10/24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边城看沈从文关于湘西世界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边城》看沈从文关于湘西世界的解构
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党校周瑜璟 014060
摘要:沈从文在《边城》中建构了优美自然不变的湘西世界,同时也清醒地意识到湘西的面临的经济的文化的侵蚀不可避免。因此,作者以极其矛盾的心理构建湘西,同时又解构了湘西。
关键词:湘西解构沈从文
沈从文在《小说作者与读者》中认为小说包含两个部分:“一种是社会现象”,“二是梦的现象”;写小说“必须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这梦幻难免与现实持有距离,但作者的目的似乎是从人性道德的视角,去透视一个民族可能的生存状态及未来走向。沈从文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在思考“湘西世界”“常态”的一面的同时,也在反思变动的一面。他一方面试图在文中挽留湘西的神化,另一方面在作品中已经预见到“湘西世界”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小说在吟诵闪耀着神性的“希腊小庙”的同时,又悄悄地解构了优美而自然的人生理想。
一、对爱情的解构
  为沈从文是在《边城》中唱一曲现代的牧歌,在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世界里是没有悲剧的。其实细细读来却不尽如此。从最表层的故事中都有着两段爱情悲剧,一是翠翠的母亲,一是翠翠。
翠翠的母亲在十五年前同一个军人相爱并怀了孕,但却结婚不成。他们本想逃走,但一个不想违背军人的责任,另一个又不想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就先服毒自杀了。翠翠的母亲待生下翠翠以后,去溪边喝了许多冷水自尽。翠翠在外祖父的抚养下渐渐长大,等待她的即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船夫虽然一心要把她交给一个可靠的人,但爱她的大老与二老却一个不幸被淹死,另一个黯然远行。而与她相依为命的老船夫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心力交瘁而死,只留下翠翠独自守着渡船,在迷茫与无望中等待情人的归来。一个美好的生命却得不到她应得的爱情。老祖父、天保、傩送,三个深爱着翠翠的男人却最终让她孤零零地守着渡船,守着那份“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希望。 
翠翠和她的母亲,是“湘西世界”中轻灵剔透、美得自然清新的女子,她们灵动而真诚,却因为不同的原因埋葬了牧歌式的爱情。究其原因,翠翠母亲的爱情悲剧,源于外界文明的压抑,而翠翠爱情的失败,与民族自身不善于沟通,古朴而浑然不觉息息相关。可见,解构她们爱情的,除了
外部文化的入侵,其民族本身的局限性也是重要的原因。
二、对人性的解构
 人性,是沈从文一直重于考察的主题。在他的湘西世界中他表现了淳朴、自然、美丽、善良的人性,然而这种本真的人性却也是简陋的,他们缺乏对人性本能的自我完善和超越意识。在小说中,对完善人性的赞美与对其简陋一面的批判构成了其小说的人性悲剧。小说中的冲突更多来自善良本身。在人们美好善良人性的背后,人的生命是一代又一代极其相似却又无奈的毫无意义的循环,这造成了生命价值的丧失和意义缺损,在沈从文看来,这正是湘西因为人性的简陋才衍生出来的善良的难以抗拒的悲剧。
船总顺顺虽然慷慨洒脱,乐善好施,但团总以一座新碾房作女儿的陪嫁,对他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渡船与碾房的角逐中,他内心的天平一直是倾向于碾房一边,所以迟迟没有回绝团总的提亲。二老远下桃源也是和他吵了一架之后才赌气出走的。可见他在义利的取舍上,也非决然的舍利而取义。他在牌桌上回答老船夫问话时那种轻慢的态度与口吻,以及老船夫在他面前所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