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药用植物栽培学]山茱萸栽培技术精编版.pptx

格式:pptx   大小:1,878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用植物栽培学]山茱萸栽培技术精编版.pptx

上传人:apanghuang28 2021/1/12 文件大小:1.83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用植物栽培学]山茱萸栽培技术精编版.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节
Macrocarpium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 Nakai.]为山茱萸科植物,以成熟干燥的果肉入药。是我国常用药之一。
主产于河南、陕西、浙江、安徽、四川等省区。主要分布于秦岭、伏牛山和浙江天目山区的中低丘陵山区。
在海拔200~1 400 m之间均有分布,但以海拔600~1 200 m之间生长发育最佳。
一、植株形态特征
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乔木。
叶对生,卵形至长椭圆形,全缘,幼时疏生平贴毛,后脱落,背面被白色丁字形毛,侧脉5~7对,弧曲,脉腋被褐色簇生毛。
花簇生于小枝顶端,呈伞形花序状,先叶开放;总苞片4枚,黄绿色;花萼4裂;花瓣4,黄色;雄蕊4;花盘环状,肉质;子房下位。
核果,熟时深红色,中果皮骨质,核内种子1枚(偶有两枚)。
花期3-4月,果期4-11月。
二、生物学特性
(一)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适宜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畏严寒。山茱萸喜阳光,透光好的植株坐果率高。
花芽萌发需气温在5℃以上,最适宜温度为10℃左右,低于4℃则受危害。花期遇冻害是山茱萸减产的主要原因。
根系较发达,耐旱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瘠薄,但在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生长良好。
冬季严寒、土质黏重、低洼积水以及盐碱性强的地方不宜种植。
(二) 生长发育习性
从播种出苗到开花结果一般需要7~10 a。若采用嫁接苗繁殖,2~3 a就能开花结果。
根据树龄可分为:
幼龄期:苗长出至第1次结果,实生苗7~10 a;嫁接苗2~3 a。
结果初期:第1次结果至大量结果,可延续10 a;
盛果期:大量结果至衰老以前,可持续百年左右;
衰老期:植株衰老到死亡。
山茱萸是近浅根性树种,根系较大,侧根较粗而多,须根和根毛较发达。
春季根系于枝叶萌发前开始生长,地上部落叶之后停止。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利于山茱萸的根系生长。
山茱萸的萌芽力很强。
其果枝有短果枝(10 cm以下)、中果枝(10~30 cm)、长果枝(30 cm以上)三种类型。在不同树龄的结果树中,均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初花期一般在3月初。整个花期约1个月左右,花期遇到低温或雨雪天,则坐果率极低。
山茱萸果实生长期在4月上旬-10月中下旬,历时200余天。4月下旬-5月底是果实迅速生长期,是营养物质补充的阶段,干旱或养分不足将导致大量落果。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与整地
1、育苗地
选择背风向阳缓坡地或平地。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中性或微酸性,灌溉方便的地块为好。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育苗地不宜重茬。
地选好后,入冬前进行一次深耕。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厩肥2 500~3 000 kg作基肥。播种前,再一次整地作畦。畦的长度根据育苗地具体情况而定, m。
2、栽植地
山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以中性和偏酸性、较肥沃的土壤为最佳。
选择坡度不超过20~30°,背风向阳的空隙地。高山、阴坡、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等处不宜栽培。
坡度小的地块全耕;坡度25°以上地段带垦。在坡度大、地形破碎的山地或石山区采用穴垦,主要形式是鱼鳞坑整地。
垦复后挖穴,穴径50 cm左右,深30~50 cm。挖松底土,每穴施土杂肥5~7 kg,与底土混匀。
(二)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主要),压条繁殖和嫁接繁殖。
1、种子繁殖
(1)采种
选择树势健壮、冠形丰满、生长旺盛的中龄树作为采种树,在成熟季节,采集果大、核饱满、无病虫害的果实,晒3~4 d,待果皮柔软去皮肉后作种,进行种子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