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9
文档名称:

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7-课件(PPT·精·选).ppt

格式:ppt   页数:2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7-课件(PPT·精·选).ppt

上传人:aidoc2 2016/5/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语文 教学课件7-课件(PPT·精·选).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吉林大学文学院陈珊珊大学语文第四章爱国词人(诗人) ——辛弃疾、陆游公元 1126 年,金兵大举南下,直陷汴京,将宋徽钦二帝擒往北国。建国近 170 年的北宋王朝毁于一旦,近百万人口被洗劫一空。广大沦陷区人民激于义愤,奋起抗金, 形成了上至朝臣下至庶民的爱国抗金洪流。面对“神州陆沉”的惨痛现实,当年北宋上层歌舞沉醉的靡靡之音被扫荡一空,代之起的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可饮匈奴血”这种以爱国思想为主旋律的时代强音。辛弃疾、陆游以他们巨大的创作实践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了南宋爱国词坛的领袖。辛弃疾与陆游的出现,标志着南宋文学爱国主义的主流在诗词创作方面所达到的新的高度。第一节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 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 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 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这一壮举充分表现出辛弃疾的非凡胆略勇气。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 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 “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则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同一环境的不同情绪体验,反映出主体不同的气质。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此词有多重的象征意蕴。春天又匆匆归去,词人由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正是基于对时间无法挽留和生命有限的焦虑, 故对耽误了自我风云际会、建功立业“佳期”的狐媚邀宠而妒贤害能者,如“玉环飞燕”之流格外痛愤,尖刻地诅咒他们必将化为尘土。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以词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着直接的影响。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农村乡土,自苏轼在词世界里初度开垦过后,久已荒芜。虽然朱敦儒晚年词作中也写过“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感皇恩》),但那是隐士眼中的生活世界,并非地道的乡野。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间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