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蜀相》《书愤》教学反思
《蜀相》《书愤》比较赏析教学反思
徐桃红
设计教学简述:
这是一堂县公开课,准备的时间很充裕,备课也很精心,前后共上了三次,感觉各有千秋。
第一次试上,班级是本校高一(6)班。老实说,选这个班级有些冒险,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比较阅读这样的两首诗毕竟有些难度,然而我又想,这是一个在文科上比较强势的班级,理解能力应该不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忐忑不安地走上了讲台。
40分钟下来了,感觉很糟糕,同组老师给予如下评价。
1、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明显的区分,设计思路按照选修课来设计的,可是课堂操作却更多的表现为必修课的模式。
2、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不够妥当,不及时。
3、名为比较阅读,但是比较的重点还是不突出,或者说比较的点还不够明确。学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思维不够活跃。
4、关于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不必单独作为一个比较点,毕竟“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上是一个难点,是学生最模糊的一个概念。如果他连这个概念都不明确,那么比较其不同从何而谈。
5、课堂应该大胆放开,精简环节。
基于以上建议,我修改了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
1、导入时让学生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并猜测诗文的大致内容。
2、删去了原设计中共同点的比较这一环节。
3、赏析的主问题也由原来的“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换成“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这两首诗,探究它们在抒发个人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这样改除了刚才提到的“表现手法”是诗歌赏析的难点之外,我还考虑到,诗歌所有的技法其最终的指向都是情感。那么从情感出发再来把握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突破口。
修改之后第二次试上,感觉良好,同组老师给予很高的评价,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呈现,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没有太大的问题,如果在诗句的揣摩上再细致些,就更好了。
第三次的上课,就是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上操作的。然而,课堂的呈现却出乎意料之外,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知人论世的方法指导没有落实到位,我虽然在预以及诗作的背景,但是没有将资料充分的利用起来,在课堂上也没有用PPT呈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对两首诗的“不同情感”的理解不到位。同时,“表现手法”没有单独设比较点,可是在这个班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能够理解两种表现手法的不同,可见,备课时对学情的分析还是不够到位。
我的几点感悟:
一、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教材意识,要考虑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以及整个教材的编写意图。
首先,《蜀相》《书愤》同处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之部”,所处的单元赏析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于是我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运用 “知人论世”等方法探究诗歌的主旨,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第二,这是一本选修教材,是在高一、高二古诗文教学基础之上的提升教学,那么,课堂的呈现应该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于是,我设计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赏析,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比较赏析的能力。单单从教学设计上而言,这堂课的设计是体现了课程意识,教材意识的。
二、备课时还应该有学情意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