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3
文档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格式:docx   大小:911KB   页数:15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传媒天下 2021/1/21 文件大小:9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1   沁园春 · 雪
1 . 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 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 . 感受诗歌中的形象 , 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 . 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 . 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 , 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 , 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 , 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 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 , 今天 , 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 “ 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 , 然后才是政治家。 ”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 , 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 , 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 “ 当世难得的精品 , 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 。今天咱们就来学****这首词 , 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
1 . 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 ,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 · 雪》写于 1936 年 2 月 , 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 , 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 , 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 , 观赏风光 , 面对苍茫大地 , 胸中豪情激荡 , 写下这首词。 1945 年 8 月 , 抗战胜利后 , 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 , 柳亚子请他写诗 , 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 , 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 , 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 ,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 . 结合写作背景 , 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 ( 1 )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 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 ① “ 望 ” 字重读 , 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 读上阕时 , 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 读 “ 惜秦皇汉武 …… 只识弯弓射大雕 ” 时 , 应微微摇头 , 微微上扬嘴角 ……
【学法指导】
怎样读古 诗词?
① 抓住中心 , 明白背景。 ② 带着自己的理解用心去读、用心去感受。 ③ 要读得准确 ( 读 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 。 ④ 注意重音、停顿、语速等。
3 . 请几位同学试读这首词。
部分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 / 风光 , 千里 / 冰封 , 万里 / 雪飘。 望 / 长城内外 , 惟 余 / 莽莽;大河 / 上下 , 顿 失 / 滔滔。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 / 试比高 。须 / 晴日 , 看 / 红装素裹 , 分外 / 妖娆。
江山 / 如此 / 多娇 , 引 / 无数英雄 / 竞折腰 。 惜 / 秦皇汉武 , 略 输 / 文采;唐宗 / 宋祖 , 稍 逊 / 风骚。一代 / 天骄 , 成吉思汗 , 只识 / 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 数 / 风流人物 , 还看 / 今朝 。
【教学提示】
抓住朗读环节 , 通过听读朗诵、教师指导朗诵、学生诵读等环节 , 再辅以本词写作背景的介绍 , 营造一种豪情激荡的课堂氛围。
1 . 品字词
提问 ( 2 ) :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上阕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点拨: 学生可能会用找上阕中心句的方法直接答 “ 北国风光 ” , 教师可从准确性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确 “ 风光 ” 可指各种景象 , 太宽泛 , 不准确。
提问 ( 3 )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 , 由哪个字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明确: “ 望 ” 字。它统领了以下句子: “ 长城内外 ,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欲与天公试比高。 ”
提问 ( 4 ) : 说说 “ 惟余 ”“ 顿失 ” 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明确: 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 “ 雪飘 ”“ 冰封 ” 。 “ 惟余 ” 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 顿失 ” 则写出了变化之快、寒威之烈 , 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提问 ( 5 ) :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 “ 山 ”“ 原 ” 都是静物 , 却写它们 “ 舞 ” 和 “ 驰 ” , 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 山 ”“ 原 ” 都是静物 , 写它们 “ 舞 ” 和 “ 驰 ” , 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比喻和拟人 , 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 , 极富 动感 , 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 山舞银蛇 , 原驰蜡象 ”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