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概况
一、地理位置
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罗山县境内,。东距合肥300公里,南距武汉150公里,西距信阳市38公里,北距郑州32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西距京广铁路和107国道40公里,东距京九铁路50公里、开武公路28公里,北距沪陕高速、312国道30公里,距南信(阳)叶(集)公路10公里,南有旅游公路与鸡公山相连,京港澳高速公路从灵山脚下通过并在灵山镇留有一出口,景区南边的另一出口鸡公山站开放,罗山、伍家坡、鸡公山、大悟、信阳常有公交车来此,交通条件便捷。
二、历史沿革
灵山,最早叫八山,源于八座主要山峰。其最高峰叫霸山,,古人误以为此峰为县境最高峰之故。因“八”、“霸”音近,后八山被混称为霸山。此山“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峰叫小灵山,因其山脉走向、峰峦气势极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又因史书记载灵山“有求必应,每云必雨,验之信然”,前来感受灵山道法的人,都能沾些灵气,因而被传颂为神奇仙山、灵验之山。
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灵山自古香火繁盛,高僧辈出,名播海外。千百年来,“灵山三奇”——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开大明三百年基业,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
”,御赐半副銮驾、金瓜、斧钺,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清康熙51年,灵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成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师。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灵山寺杲英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高僧住持释大慧经常云游豫鄂两省,弘法利生,普施法雨,并结缘共产党,1944年为掩护地下党重要成员遭国民党军队枪杀,被誉为“现代济公”和“红色和尚”。灵山寺现代高僧释无烦,1996年圆寂火化时,惊现700多粒舍粒子和七彩舍利花瓣。
灵山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鸟类保护区于一体。1994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被河南省旅游局列入全省首批旅游景区(点)之一,颁发了经营许可证,统一对外开放。1999年,《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豫政文[1999]236号),正式出台实施,,含六大景区(灵山寺景区、逍遥洞景区、金顶景区、龙牙寺景区、龙凤祥林景区、九里落雁湖景区)。2007年7月,获得国家旅游局创AAAA旅游区验收,并颁发证书。
三、自然环境
(一)地貌
通过燕山运动,本区完全形成南高北低、岗川相间的阶梯状现代地貌。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以灵山为主体,群峰耸立。自然平均坡度约为2‰,最高峰灵山,,,。灵山西坡为信阳县,主峰与东坡属罗山县,山体面积40多平方公里,主峰西侧和北侧山势陡峻,主要景物分布在山东半坡上,峭壁与幽谷并存,深谷布满茂密的森林与千奇百怪的巨石,洞穴景观繁多,成为各个景区的重要组景要素,是河南主要的旅游胜地。
(二)地质
1、地质构造
风景区地处秦岭地层区桐柏大别地层分区,又属于华北和华南地层的过渡类型,地层简单,具有一新一老的地层特征。在30亿年前为浩淼的海洋,由于14亿年前中元古界秦岭地区隆起,本区地壳整体上上升,形成统一的中朝准地台陆壳。
区内第四系广泛分于山间盆地、山前洼地、沟谷河流两侧沉积,类型复杂,具冲击—湖积物特征,厚度2~50m,中生界的垩系分布在龟山—梅山断裂以北地区,厚度1620m,地质年龄为9000万年,中元古界信阳群分布于龟山、梅山断裂以南,厚度5860m,。下元古界苏家河群,。太古界大别群,分布在豫、鄂交界外,约29亿年。
本区分布大小断层4条以上,主要为龟山—梅山断层、涩港—黾城断层、杨唐断层等。涩港断层分布于小黄河谷。风景名胜区以上断层成“井”字形围合。历史上没有地震记载。
2、工程地质
区内岩石类型有两种:即灵山复式花岗岩基与鸡公山混合花岗岩。
灵山复式花岗岩体是四次侵入活动的产物。它包括第一次侵入的柳林岩体;第二次侵入的李家寨岩体;第三次侵入的香炉寺、黄山寺明月山、白云寺等岩体;第四次侵入的田山岩体、尚畈岩体、灵山岩体与区域地层走向一致,呈西北或近东西向产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区内中粒花岗岩与细粒花岗岩分布很广。
(三)水文水质
1、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泻
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豫鄂两省交界处,处在大别山分水岭上,灵山南坡之水均汇九里水库,北有小黄河为淮河支流。小黄河流域面积796平方公里,上中游有境内最大水库石山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