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艾灸条的制作方法艾灸条的制作方法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 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 月份长成的艾叶, 风干后在室内放置 1 年后使用, 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 碾轧碎后过筛, 去掉尖屑, 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 多碾轧几次, 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 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 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 根据需要, 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 3 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 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 厘米、长约 25 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 再搓卷成圆柱形, 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 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 20 厘米,直径约 厘米的艾卷。 3 .间隔物的制作在间隔灸时, 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 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 2-3 毫米厚的薄片, 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 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 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很多人对于艾灸产生的的烟雾感到无法忍受, 目前有些生产厂家对艾灸条进行了改进, 研制出了无烟艾灸条, 同传统相比没有味道, 更容易让人接受。艾灸的常用穴位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 使正气不绝, 脾土肥沃, 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关元穴关元穴又名丹田, 任脉之穴, 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 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命门穴命门穴又名精宫, 督脉之穴, 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其气与肾通, 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主治: 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中脘穴中脘穴又名太仓, 任脉之穴, 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主治: 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神阙穴: 位于腹部脐中, 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类经图翼》说: “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医学入门》说: “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具体方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 3~5 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