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鄱阳渔鼓艺术表演形式分析.doc

格式:doc   大小:4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鄱阳渔鼓艺术表演形式分析.doc

上传人:仅仅三声 2021/2/6 文件大小: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鄱阳渔鼓艺术表演形式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鄱阳渔鼓艺术表演形式分析
摘要: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接触的“快餐文化”越来越多,而逐渐忘却了一些古老的艺术。鄱阳渔鼓艺术表演形式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江西省历史的长河中,鄱阳渔鼓艺术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关于鄱阳渔鼓的历史,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从本土发展而来的,有的人说是从外省流入的。基于此,作者将根据鄱阳渔鼓的音乐表现形态,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等对鄱阳渔鼓的历史渊源进行简要分析,再分析其与道教信仰之间的关系,论述鄱阳渔鼓内涵以及艺术特点,将鄱阳渔鼓的艺术题材传递给后人,希望后人能够加以传承。
关键词:鄱阳渔鼓;艺术特点;表演形式;道教信仰
鄱阳渔鼓艺术源自唐朝,在明清时期发展达到鼎盛。明清以来,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鄱阳渔鼓艺术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戏曲品种。鄱阳渔鼓戏曲艺术饱含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劳动,凝聚了当时人们的记忆和情感向往,组成了一段具有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经过时间的长河不断涌入到人们的记忆中和情感中。鄱阳渔鼓艺术在“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口耳相传、人亡鼓息”的生存模式下,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更为巨大[1]。鄱阳渔鼓艺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赞颂是不变的主题,鄱阳渔鼓艺术以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入选为我国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是对当地人民艺术表演的进一步肯定。
一、简要分析鄱阳渔鼓艺术
鄱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鄱阳渔鼓艺术作为鄱阳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对鄱阳渔鼓艺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界限越来越模糊,各种文化传播形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形式也逐渐面临着消亡挑战,要想将一些传统的旧文化合理地保存下去,必须发挥其历史价值,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让人们能够充分了解到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鄱阳渔鼓艺术表演形式就是其中的一项典型代表。渔鼓,又被称之为“道情”。从字面意思来看,渔鼓艺术的发展与道教文化或者道教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淡化对道情的意识,而是以渔鼓的形式来进行文化表演。道情在江西省的各个地区所用名称均不相同,一般流传在赣北与赣西的交界地区。其中,以鄱阳渔鼓最为出名。鄱阳渔鼓艺术经历了人民群众的批判性和研究性改造,再结合鄱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鄱阳地方特色的渔鼓艺术。笔者通过调查研究不难发现,鄱阳渔鼓经过发展形成了以下两个流派:二下响派、三下响派[2]。二下响派流行于万年和乐平等地区,三下响派流行于都昌和浮梁等地区。由于民间艺术通常是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所以鄱阳渔鼓和当地的小调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种类的渊源都比较深。具体渊源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①鄱阳渔鼓是从湖北境内传入到鄱阳之后,吸收了当地的渔歌逐渐发展形成的。②鄱阳渔鼓是清末时期随着道情艺人刘水德到鄱阳卖艺而传入的。③鄱阳渔鼓下的二下响派和三下响派均有各自的来源,二下响派吸收了鄱阳当地的民歌小调,三下响派则是在清道光年间因为逃避水患而来鄱阳卖艺人传入的。从鄱阳渔鼓的传播形式来看,现阶段的鄱阳渔鼓与传统的艺术品种形式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