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后超级市场时期的商业特征.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后超级市场时期的商业特征.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7/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后超级市场时期的商业特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后超级市场时期的商业特征
在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中超级市场都已经占了零售商业的主导地位,而超级市场一般都经过了两个发展阶段,前超级市场时期是以经营食品和杂货为主的小中型超市的发展阶段,在零售业完成了冷链技术后,中小型超市经营食品开始向生鲜食品方向发展。后超级市场时期是以集合了零售业所有功能的大型超市的发展阶段,大型综合超市真正实现了超级市场“一站式购物”的功能,后超级市场时期是大型综合超市提升超级市场功能替代百货商厦主力地位的发展阶段。
在后超级市场时期大型综合超市与中小型超市会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第一种是,功能互补和平共处,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之中,在一般城市中不会和平共处;第二种是,竞争替代大挤小,在具有大型综合超市立地条件,而城市规模又不能为中小型超市提供规模发展容量的地区,中小型超市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挤压下发展空间有限;第三种是,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超级市场的发展有可能越过中小型超市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大型综合超市阶段,如80年代在欧洲的西班牙,由于法国等国家的大型综合超市大举进入,使西班牙直接进入了后超级市场时期。从国际上看中小型超市在日本仍有很大的数量,这是因为日本国土狭小,土地昂贵并都已经城市化了,以廉价型为特征的大型综合超市缺乏立地的条件,所以日本的大型综合超市都采取了大型综合商场(Big Store)的形式,是日本特有的以百货为主体的超市形态,这种形态避免了与中小超市的正面的冲突,使其有发展空间,日本大型综合超市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发展是受到占日本国民总数92%的中产阶级消费需求支撑的。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唯有上海市的中小型超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是因为上海是一个特大型超市,具有发展大量中小型超市的市场容量,另外上海的中小型超市在大型综合超市进入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规模,具有了与大型综合超市抗衡的能力。
在中国这个超级市场发展较晚的国家里,大型综合超市的主力化地位不会改变,在有些地区是有可能直接越过中小型超市发展阶段进入大型超市发展阶段。这种状况在今年的春节市场已有显露。2000年的春节市场全中国的大型综合超市里挤满了顾客,在短期内营业额象火山一样爆发增长,而中小型超市和百货商店并没有出现预期的销售高潮。当大型综合超市替代了中小型超市和百货商店成为节假日消费者首选的购物场所时,就预示着商业的后超级市场时代的到来。后超级市场时期将首先在上海等特大型城市中到来。
大型综合超市为什么会越来越成为消费者首选的购物场所呢?第一,当今的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趋同性需求(如节假日购物)往往在短期内爆发,并要求立即完整地(一次性购足)得到满足,这时综合零售业所有功能的大型综合超市就必然成为消费者首选场所了;第二,超级市场发展到大型综合超市这一模式时,才真正从功能上满足了消费者对日常生活用品的一次性购足的需要;第三,低价格是超级市场永恒的竞争主题,而大型综合超市较容易确立这种价格竞争优势;第四,大型综合超市较之中小型超市更具有经营上的规模性。以上海市为例,1999年31家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场这两种上海人称之为“大卖场”的商店,其实现销售额80亿,。而1100家中小型超市共实现销售额145亿,。也就是说一家“大卖场”等于20家中小型超市。
当商业进入后超级市场时期时,必然会出现以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