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产品设计感性领域管理论文
摘要:产品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都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设计都在关注人本身自然的精神需求……感性。虽然感性难以捉摸,但是研究者仍然借助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它,并且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感性工学,从全新的角度研究感性与产品设计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了感性的含义,对产品设计发展的影响及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和对产品设计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感性产品设计感性工学
1关于感性
Kansei是个日本词汇,最初是作为一个哲学术语发展起来的,使用得最多的作为理性的对立面,被经常用来批评现代理性主义。第一个使用Kansei这个词的日本人应该是AmaneNishi(1829-1897)。他创造了许多日语的哲学词汇,Kansei是他在翻译康德的“纯理性的批判”时最初使用的,但是这个词不是由他创立,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中就已经出现过了,日本词典对Kansei的定义是:一个感觉器官对外界感觉和观点刺激的敏感性。
在中国,“感”的基本含义有两层,其一:“格也,触也。”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感知;其二:“感者,动人心也”,感就是心有所动。这里,“感”既是一个生理过程,又是一个心理过程。“性”的含义则很复杂。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性”在中国主要指本能、欲望和情感。所以,中国古人说,“生之谓性。”(《孟子·告子》)“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
从这些解释可以看出,感性可谓由心而发,是感觉,情绪,渴望,是人在内心对事物的一种判断。感性作为认知学里的一个分支,其在人机交互较多的学科领域上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工程学和营销学。
对于产品设计而言,工程学和营销学缺一不可。但是感性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发展却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和多元化至今。
第一阶段:由于战后物资匮乏,同时经过工艺美术运动的冲击,现代主义时代以形式追随功能为设计原则,所有的产品都以功能为上,形式被简化到极致,甚至所有的产品都有简化为方盒子的趋势,很少有人想到人的感性需求。
第二阶段:人们真正开始关注感性这个词,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在八十年代中期,随着人们对产品个性以及个人情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批量的生产的产品已经又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人们对一个产品的关注,不再仅仅是实用功能,同时也关心其他情感方面的价值,甚至有的消费者对后者的关心程度比前者还要高。所以当时感性、信息等词也成了热门词汇。
第三阶段:到九十年代,这些词似乎不再是焦点,设计也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简洁又在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同时当许多纯粹以定性的研究人的感觉意向为基础的设计不再为人们所惊叹的时候,人们以为感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事实上并非如此,感性已经与工程、产品、商业等领域的结合正在密切起来,并且在试图以更理性的方向来研究和定位人的感性信息。
今天,在物质丰富的情况下,制造商都在寻求如何使消费者在众多的商品能发现自己并且忠诚于自己的产品,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永远以顾客的需求为上,从功能需要到精神需要。随着功能的竞争可能的优势越来越小,在精神需要方面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