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鼓的民族文化内涵
一、中国鼓
中载,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陶鼓的制造。先民们在乐舞活动中已使用了陶制的土鼓。郑玄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有关中载。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鼓的制作技术和鼓舞乐的运用。在我国古代,人们将乐器按发音质料分为八个种类,即所谓的“八音”,其中的革,就是指的鼓类乐器。古代的鼓,除了最早的陶制鼓较多外,大都是以中空圆木覆盖上兽皮制成的木鼓,我国从原始的陶鼓、土鼓、木鼓、铜鼓、皮鼓等,一直发展到品种类别繁多的现代鼓。目前的中国鼓依材料分为:土鼓、陶鼓、木鼓、玉鼓、石鼓、铁鼓、铜鼓等;依形状分为:圆鼓,大鼓,小鼓,扁鼓等;依命名分为:太平鼓,堂鼓,花盆鼓,排鼓、套鼓,八角鼓,花鼓、腰鼓、抓鼓等。抓鼓是中国最小的鼓,仅用手指夹住就可敲打。中国鼓的结构也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发出声音,声音也因制作鼓的材料、大小、敲击力度等而不同,有的声如宏钟、有的清脆悦耳、有的嘭嘭嘁嘁等等。
二、陕西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概述
南有铜鼓,北有皮鼓,中国鼓南北东西都有所不同。中国鼓是依材料、大小、敲击方式和地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据知在西周时,鼓已可以分为数十种了,现只就陕西省部分有代表性的民俗聚集地的中国鼓作简单的梳理。
(一)用于神教信仰的羊皮扇鼓。羊皮扇鼓状如蒲扇,是用羊皮绷在铁框上,框上置一个手柄,铁手柄上又带有上下相连的一个铁环下面套八个活动的小铁环,加起来一共有九个环,就制作材料而言,因它轻薄如团扇,可以自由敲击,因此也叫扇鼓,羊皮扇鼓是单面鼓,它携带方便,与普通的桶形的单面、两面鼓不同,调节音量的方法也比较特别,它是通过喷水或用火烤来调节音量。专用的鼓鞭是采用较细的竹篾捆扎,外面再编裹上一层羊皮。表演时左手握鼓柄,右手拿着鼓鞭,也俗称鼓尺,一只手敲之,一只手摇之,边敲边摇,砰砰、呛呛响。
(二)用于祭祖的黄陵抬鼓。黄陵抬鼓也叫“龙鼓”,其形式较独特、特点也明显,其中的小抬鼓面直径约45厘米,鼓外形厚度约30厘米,两根木棍横穿鼓梆,在木棍末稍的端头系上两条吊带,表演时两人同抬同打;中抬鼓的面直径约80厘米,鼓的外形厚度约50厘米,表演时两人抬一人打;大的抬鼓鼓面直径约100厘米,鼓外形厚度约100厘米,表演时由4至6人抬着三个人击打。黄陵抬鼓以其豪迈粗犷、淳朴洒脱、刚劲奔放的表演及阵容庞大的形式,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
(三)与兽搏斗的黄龙猎鼓。通常使用的鼓为扁平鼓,大鼓的鼓面直径约120厘米,中鼓面直径约100厘米,大中鼓为指挥鼓,小鼓也称表演鼓,鼓面直径为40厘米。鼓手还要头戴“虎、熊、狮、豹”面具,身上穿着象征兽“虎、熊、狮、豹”的衣服和饰以嶓旗等,入场从喊山的三击鼓开始,鼓手踩着散鼓点飞步上场,随着鼓点的变化节奏不断变换队形,出现人与兽、生与死的搏斗场面,最后,击打“喜悦”鼓点,表明战胜逐兽的喜悦心情。
(四)与回应自然天地轰鸣的壶口斗鼓。壶口斗鼓也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是陕北地区汉族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起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