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外舞蹈基础知识
第一节 舞蹈学
?
舞蹈学是艺术学的组成部分,是结合舞蹈的历史、现状以及舞蹈成品与行为,对一切与舞蹈有关的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
隆荫培、徐尔充在《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出舞蹈学研究范围包括:舞蹈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流传三大部分。舞蹈学是研究有关舞蹈的学术领域,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宽泛,为了便于研究,就要对舞蹈学内部学科进行分类,舞蹈学可以分为:舞蹈史学、舞蹈形态学、舞蹈创作与表演心理学、舞蹈美学、舞蹈教育学、舞蹈民族学和舞蹈民俗学、舞蹈批评等。此外,还要借助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深入研究各个不同舞蹈种类的特征和基本规律,丰富、发展、完善本学科的研究。
中国古代对舞蹈理论的研究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将这一时期视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我国古代先民在这一时期萌生了先进卓越的乐舞思想。中国古代乐舞不分家,有乐必有舞,有舞必有乐,乐之为用,全在声容兼备,有声而无容,不能称为乐。《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帝颛琐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帝颛琐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这段传说说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
乐"是模仿大自然风声的产物。还有《诗经》记载各地诗乐的,如《国风》论述的"观风",这个风实际指的是社会风尚,统治阶级通过观乐来了解社会风尚。在古代,原始先民还以阴阳以及五行的概念探讨"乐"的形成,《国语·周语》中有"阳瘅愤盈,土气震发,……阳气俱蒸,土膏其动。……是日也,瞽师、音官以省风土。"从这段记载看出,设立瞽[gu]师、音官等乐官,其目的以音律来考察土风。乐、舞与阴阳以及"风"是离不开的。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它对中国乐舞艺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用阴阳来解释"乐"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卷五《大乐》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礼记·乐记》以"阴阳相靡,天地相荡"解释"乐"是"天地之和",除此之外,它强调"乐"应当具备"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的特点。这一思想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产生极大影响。
"五行"?
用"五行"解释世界构成的最早记载是《尚书·商书·洪范》。《洪范》九畴中第一项提出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水、火、木、金、土。用五行解释"乐"的最早记载是《国语·郑语》,文中通过史伯和郑恒公的对话,解释五行是构成世界万物的要素,也是优美、和谐的"乐"产生的条件。
5."中和之美"是谁的乐舞思想?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重要的古代乐舞思想。这一思想,透射着伦理道德原则,它强调"乐"要适度,中节,也即"中和之美"。
6."感物而动"是我国古代哪个学派的乐舞思想?
"感物而动"思想最早见于先秦公孙尼子《乐记·乐本》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较完整的乐舞理论著作。它是先秦儒家乐舞思想的结晶。
7.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反映谁的礼乐观?
孔子的礼乐观,强调乐为政治服务,还把规范人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礼"与乐紧密配合在一起。《论语·八佾》中记载,孔子因为大夫身份的鲁国季氏僭越,擅自观赏了只有天子才有资格欣赏的"八佾舞",而大声抗议: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认为礼与乐的配合是统治人民的有效措施,只强调规范性极强的礼,会造成不和。而“乐”可以“和民声”,但乐也要靠规范性的礼来节制。孔子作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对礼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是一种进步思想。
“美”与“善”的思想体现在他对哪两部作品评价之中?
孔子强调提出一些艺术的审美要求,如"美与善"的思想,兴、观、群、怨的思想等。关于"美与善"的思想最集中体现在他对《韶乐》和《武舞》的评价之中。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之作,竟令他"三月不知肉味"。而对《武舞》他认为是尽美之作,但不是尽善之作。《武舞》是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乐舞,未尽善,不是"至德"的作品。
9."大音希声" 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大音希声"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即老聃,老子代表作《道德经》,亦即《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艺术方面老子提倡:"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大音希声"是对全美的、自然的追求,它对舞蹈艺术的创作与表演有深刻影响。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舞",而舞蹈所追求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传统美学思想正是对老子"大音希声"的体现。
"形与神"?
《庄子》是"寓言"形式的哲理著作,《庄子》有关于形与神的论点对乐舞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