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性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7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性研究.doc

上传人:无需盛会 2021/2/12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性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适应性研究
当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高校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传统教育体系的应试化特征,使得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仍缺乏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且大多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层面,缺少系统性的学习,这对于即将成为国家栋梁的新一代年轻人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各个高校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多方尝试,诸多学者也对于这类成果进行了总结。例如,方华从高校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建构这一角度论及政治引领、立德树人的科学课程体系①,将公修、选修、线上课程结合起来发展传统文化教育;邵子华从学术逻辑的角度探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在教师引领下,让学生回到文化的初始状态,因循学术发展逻辑来进行学习与再发现②。此外,更多学者则主要是从思政课程改革入手来谈传统文化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与“多元课堂”模式相结合,研究二者在结合过程中的利弊,从而就多元课堂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适应性进行科学论证。
一、“多元课堂”的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对于多元课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第一课堂中的多元课堂。有关多元课堂的内涵,主要的观点有下列几种:第一,是指两个以上教师在同一课堂上同时面对学生,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答疑解惑③;第二,是教学方法、手段的多元化,包括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参与等形式来构建多言课堂;第三,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师生多元发展教学模式④。上述观点均是以第一课堂为阵地所展开的对于多元课堂模式的讨论,是在第一课堂上的多元化模式,这样的探讨基本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改革的范畴中。(二)基于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的多元课堂。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对传统第一课堂的改革基础上,结合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行教学的理念已经越来普遍化,尤其是当协同育人理念与多元课堂相结合时⑤,也就产生了对于多元课堂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那就是以第一课堂为载体,使第二、第三课堂与之结合,形成协同效应,将教育的效果最大化。这也是本文所探讨的“多元课堂”模式的出发点。
二、“多元课堂”模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作用
目前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不够系统化、教育效果不显著、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对此理应提出新的对策,多元课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便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施的教育途径。(一)“多元课堂”模式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基于科学课程体系建构的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是在第一课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例如开设传统道德教育、中华经典导读、中国哲学思想简史、书法与绘画、中国古典音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必须突破传统模式,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可以通过课程学习APP来设置互动式作业,可运用短剧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体验,也可以通过开设班级公众号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题目问答,甚至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在这方面,我国台湾的岭南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已经有了比较长时间的实践,并由此产生出了相应的文创产品。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有趣起来,其深广而深远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