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概念: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容积内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最低值的一种病理状态。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 浓度来代替。
临床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尤以面色苍白最为常见,临床常以指(趾)甲、口唇黏膜和睑结膜等处苍白情况作为诊断依据。
贫血
诊断标准
Hb(g/L)
RBC
HCT
成年男性
<120
<×1012/L
<
成年女性
<110
<×1012/L
<
妊娠女性
<100
<×1012/L
<
按贫血严重程度分类
贫血程度
HB(g/L)
临床表现
轻度
>90
症状轻微
中度
60-90
活动后气促、心悸
重度
30-59
休息时仍气促、心悸
极重度
<30
常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贫血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表明:%。
中国卫生部针对育龄女性贫血状况统计:近一半的育龄女性贫血 !其中:%怀孕女性贫血,%的哺乳女性贫血。
贫血是否一直困扰你的生活呢?
缺铁性贫血:铁缺乏症的最终阶段,表现为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所引起的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贫血。
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病因
任何原因使体内铁缺乏,
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失血
铁吸收障碍
需铁量增 加而铁摄入
不足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是成人缺铁贫最多见、
最重要的病因
铁吸收障碍
胃大部切除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等
均可引起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
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需铁量较大,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较高辅食,易造成缺铁。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过多、妊娠或哺乳,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缺铁。
妊娠妇女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贫最多见、最重要的病因。
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钩虫病、痔出血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
女性月经过多、血红蛋白尿和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铁丢失过多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慢性失血
消化道溃疡、肿瘤
月经量过多、痔疮
失血
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溃疡型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粘膜下子宫肌瘤和钩虫病等疾病的表现。
疲乏、困倦无力,皮肤粘膜苍白及头晕、头痛、心悸、活动后气短、耳鸣等;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1
缺铁原发病表现
2
贫血的一般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