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子生态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老子生态思想解析
老子所主张的“天地不仁”思想诠释一种生态平等观点,在老子那里“道”对万物的一视同仁,一切顺其自然,万物在天地间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存在,“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立,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归,不可得而贱。”他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十分相似,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派施韦泽认为自然万物同样有珍贵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泰勒也主张人类是地球一员,大家平等相处要学会万物间的尊重。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都不同程度的关注人与自然关系,而老子早在2000多年就已经洞悉相处的智慧,这些思想内涵理应成为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态意识。老子思想里“少私寡欲”蕴含一种生态消费观点。“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主张减少私欲,主张减少欲望“返璞归真”与“道”无限接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认为过度的追求物质世界的五色、五音、五味,会使事物发展走向堕落。当前环境问题的凸显印证了老子这一观点,欲壑难填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以牺牲环境换来社会发展最终造成了生存灾难,而在老子那里他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要抑奢尚俭,适度消费才能长久发展。老子在两千年前农业社会中提出这些观点,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值得借鉴。老子思想“知常知和”是一种生态和谐的主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世间万物都要遵守消长的规律,这就是“常”,如果违背这一规律,那么将会造成“妄作凶”的后果,这是老子所主张的是“天人合一”的前提,人类应该“道法自然”,顺应这种状态,世间万物才能和谐相处发展。他认为事物发展都有循环往复的规律,老子这一思想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要求我们按照规律办事,对我们当前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老子生态思想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启示
老子思想内涵里无论是圣人标准还是终极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上善若水”、“返璞归真”、“尊道贵德”这些观点是对万事万物的理解,也是理想人格的标榜,他们蕴含了一定与自然相处的道德要求,对我们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观点当中水是最高的标准,是和谐共生的重要一部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水的七种特性是万物和谐之道,也内在的折射出圣人的高贵品质,仁爱万物利而不争,主动奉献不求索取,这才是“上善”之人,践行老子的“上善若水”就要在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增强生态道德认知、培养生态道德情感,继而达到人格的丰满和完善。同样的老子“返璞归真”诠释的是一种本初状态的精神境界,要内在的坚持这种归真的状态,就会实现大成。那么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中借鉴这一合理成分,就是要保持社会发展与自然同步的原生态节奏。老子这些思想精华都与生态文明所呼吁的“生态人”基本相同,“生态人”是继“自然人”、“道德人”、“经济人”之后新型价值观念要求的形态。他要求有万物平等的生态情怀,有践行规律的自觉意识,有尊重自然崇尚“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生态人”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老子所呼吁的圣人标准与此十分相似,是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