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构成论文
【摘要】本文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成本问题作为切入点,指出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并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剖析,提出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成本;审计资源;预算控制
内部审计在一个单位中起着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的职能,能够促使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发生和堵塞财务漏洞。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能证实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合理和有效使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可或缺,但在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中,要讲求投入与产出,即要考虑内部审计的效益和效率,因而审计成本问题不容回避。内部审计的成本是开展审计工作的产物,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存在而存在,它的高低关系到审计经费使用效益和审计效率,也是衡量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金融危机演化成为经济危机的环境中,在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审计成本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的构成
审计成本包括为完成审计工作需花费的资金成本和人力成本等直接成本,以及被审计单位和其它部门在审计过程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间接成本。
从审计成本组成内容来看,审计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和机会成本。显性成本包括: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工资、办公费用、固定资产使用成本、审计人员后续教育成本和审计项目成本(包括审计外包项目成本、被审计单位配合成本、审计成果运用成本)等;隐性成本包括被单位高层管理和其它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委托、听取审计请示、审计意见和审阅审计报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成本;机会成本包括由于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人员和其他人员因完成审计事项所花费的时间而导致其它工作被搁置所带来的成本。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控制的现状及成因
(一)审计部门及审计项目组成本控制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加之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于粗放,单位内部各部门往往没有成本控制的概念,更不会自觉地进行成本控制。内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也不例外。内部审计人员成本观念欠缺,没有把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结合起来,审计项目组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不注重节约成本、不讲究工作效率,搞人海战术、搞拉据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预算是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的一部分,在预算层次和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其预算管理不规范、不全面。内部审计成本隶属于总成本,审计成本与被审计对象的成本融为一体。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成本并未单独核算,只将办公费用、固定资产购置费用、培训费用等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经费预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成本并未纳入成本管理的范畴,导致审计项目中大量占用被审计单位资源,审计成本被转嫁给被审计单位,使单位的内部审计成本不完全,在预算管理上存在脱钩现象,也使内部审计成本预算的内容不够全面。另外,审计成本预算也未与审计项目挂钩,外包成本未纳入审计成本预算范围。审计过程中消极怠工时有发生,对于稍有难度的项目就选择外包,而外包项目产生的一系列费用无形中增加了审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