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 改善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建议
1。建立明确有效的课堂规则
[教师访谈记录一]
访谈时间:2014年 9 月 27 日
访谈地点:高年级教师办公室
访谈对象:59班(五年级)班主任吴韶春老师(新班主任)
笔者:吴老师,您好!开学近一个月,你们班的课堂纪律怎么样?
吴老师:班上的学生似乎不太是安分的,不管有没有给他们布置要单独完成的作业,或者要他们认真听课,课堂里总是有一些骚动或噪音.
笔者:一直都如此吗?
吴老师:开学的头几天,学生们看上去表现不错,很少有出格的时候,,大声说话、叫喊以及其他一些干扰行为,甚至一些原先很安静的学生也会这样。
笔者:针对这些情况,有没有做出一些处理的办法,或者订立班级课堂规定呢?
吴老师:因为考虑到他们已经五年级了,所以没有订立课堂规则,但有时班上学生特别吵,,因为黑板上的人名太多,没上黑板的人反而会被其他学生耻笑。
[教师访谈记录二]
访谈时间:2014年 10月 9 日
访谈地点:高年级教师办公室
访谈对象:61班班主任陆春香老师
笔者:陆老师,您觉得有没有必要制定班级规则?
陆老师:有,而且我觉得很重要。我是一个新教师,以前,感觉孩子们常常在课堂上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特别多,尤其是做小动作,窃窃私语,或随意大声地讲话等,为了处理此类问题,常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有时还会耽误教学进度,而且弄得自己心情也很糟糕。后来,我听取了其他经验丰富的班主任的意见,在班级里制定了一系列班级常规细则,若不遵守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措施,事实上,一旦有学生违反,我也会严格执行,后来,课堂上问题行为才慢慢有所收敛。
对于学生在课堂发生的问题行为,可以用明确具体的规则告诉他们在课堂上应该怎么做,如:发言前先举手,上课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值日生负责擦黑板,上课时课桌上只能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中能做什么。如果违反了其中的规则,就需要接受处罚,这个处理结果是在最初师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时就已经写在其中了,违反了规则,就应接受相应的处罚。因此,建立明确有效的课堂规则,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规范学生行为,达到教育目的,是每个老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堂管理手段,是预防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2.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以下是笔者的随堂观察:
0-15 分钟:每个学生都坐得比较端正,基本都能跟上教师的上课节奏,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执行。整个课堂看上去秩序井然,比较舒服,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16-25 分钟:开始有个别同学移动自己的座位,发出吱嘎声,也有同学开始玩弄起放在课桌上的铅笔橡皮等文具,又有同学开始往窗户外看或者打哈欠,还有些甚至和旁边的同学讲起小话来,感觉课堂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场面,教师也因此对某些同学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暗示提醒或点名提醒,教学进程有所中断。
26-35 分钟:在老师各种方式的提醒下,个别同学的不当行为有所收敛,又重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还有些同学的课堂问题行为还是不定时地重复出现。
36-40 分钟:课前 5 分钟,课堂里又开始变得燥动起来,有些人在整理书本文具等,有些人不时地看挂在后墙的钟,窃窃私语的讲话声也变得较多.
众所周知,小学生年龄多在 7—13 周岁,该年龄段的孩子有着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注意力方面,可以保持的时间较短。据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注意力最多持续 15—20 分钟,而一堂课一般都有 40 分钟,因此,一旦超过了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就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课堂问题行为,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40分钟内,学生的心理运动不是呈直线状态的,而是呈兴奋——疲劳-—再兴奋——再度疲劳的曲线状态发展,这就是由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运动规律所造成的。笔者的观察量表表明,一节课 40 分钟内,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人数呈增加—-减少——又增加的曲线状态,这与学生的心理运动发展是一致的,当学生心理状态出现疲劳时,难免会出现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们上课时在座位上呆多长时间合适,要懂得根据学生心理运动的规则性疲劳规律,科学地组织教学结构,充分利用学生心理的两个兴奋期进行重点内容的教学,可以在学生第一个疲劳期安排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趣味性活动,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放松,以避免各种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效率。
曾听过有一个老师上课时,过一会儿就会跟学生这样讲:“好,我说“开始”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在接下来的 秒钟的时间里,站起来,伸伸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