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doc

上传人:阿哈哈哈吧哈哈哈 2021/2/15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药糖尿病预防和治疗应用论文
摘要: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制及病情进展、临床诊治等方面,概述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在糖尿病预防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四诊”和辨证体系结合现代检查对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在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药;糖尿病;治未病
糖尿病(DM)是由胰岛素缺乏和/或胰岛素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的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心、脑、肾、眼、神经及周围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对于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糖尿病可参照中医“消渴”病范畴进行预防和诊治,中医学防治消渴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预防为主、既病防变等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消渴病诊治中的应用做一简单探讨。
一、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由此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一方面是强调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发病之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或加重。即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是阴阳失衡,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相互作用、相互抗争、运动变化的过程。“亚疾病”是相对于疾病标准而定义,其研究应从“未病”4种形态的潜病未病态向前病未病态深入发展。无病有证属于“亚疾病”状态,是“亚疾病”中可以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部分。因此,将“治未病”理论指导无病有证的“亚疾病”状态,运用中医“四诊”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糖尿病发病前的潜伏阶段较长,从启动到出现临床症状往往要经历几年甚至几十年,导致患病以后的预后处理往往使治疗处于被动状态,耗费大量的社会成本,而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对易感人群,特别是IGT(一种处于糖耐量正常和DM之间的异常代谢状态)人群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对减少或延缓此类人发生DM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防病于未然
历代医家对糖尿病(消渴)的症状特点、兼证及病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论述,辨证治疗的经验也较丰富,认为消渴病是一组在众多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虚实夹杂的综合性内伤杂病。
《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意思是说五脏虚弱的人容易产生消渴病,五脏虚弱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遗传易感性,但并非五脏皆柔弱者皆患消渴病。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由于富贵之人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营养过盛,使脾胃运化功能受损,积热内蕴,化热伤津,加之体力活动减少,形体肥胖,具备了发生消渴病的条件。
王晖等把有家庭遗传背景、体质羸弱、真气不足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在外界环境因素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作用下诱发的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患者称作糖尿病原始期。此期患者虽无糖尿病典型症状,临床血糖监测也在正常范围,但其常有家庭糖尿病遗传史。对于这些潜在人群,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