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章 明代绘画
第一节 明代初期绘画
第二节 明中期“吴门四家”及苏州地区的绘画
第三节 明晚期绘画
第一节 明代初期绘画
一、山水画
1、宗仰宋代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和浙派是显学主脉,接续元末文人画风的创作则为潜流旁支。
2、宫廷山水画创作与宋代院体传统一脉相承,呈现出效法南宋并兼师北宋李成、郭熙的画风取向。
3、戴进、吴伟是明代院体画与浙派的共同代表,渊源于南宋院体。并一度成为左右明初画坛风尚的重要人物。
4、戴进,擅长山水、人物而知名。“山水的诸家之妙”,并非步趋实景而作忠实描写,也不是一味追求笔墨趣味,而是擅长用精妙的笔墨技巧来表达主观的意念,重视画面的经营处理,因此较南宋错景丰富,较元人多实景、富生活情趣。画面注重大斧劈皴技法,山水中安排略有情节的人物活动。代表作有《关山行旅图轴》、《溪堂诗意图》、《春山积翠图轴》。明代追寻其画风的人数甚众,乃一其籍贯命为“浙派”。
5、吴伟,浙派健将,远师马远、夏圭,近受戴进影响,又能发展出笔墨纵恣、健壮豪放、初细兼备的个人风貌。用笔横涂竖抹,用墨如泼云,形成大块面的墨色层次,措景造型更为简括整体。山水画作品一般也插进人物活动,但人物较大。代表作有《江山渔乐图》、《灞桥风雪图》,画院内外追随者也有不少,形成“浙派”之流,故画史以其籍贯命为“江夏派”。
二、花鸟画
1、花鸟画创作代表了明代宫廷绘画的主要成就,既有统一的追求又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以饱满的构图、恢宏的尺幅以及强劲的笔势塑造出饶有生意的花鸟形象,推动了中国花鸟画象写意化的发展。
2、边景昭,更多沿袭宋代的院体传统,擅长工笔重彩,画法工细,形象准确,赋色浓艳,代表作《花竹聚禽图轴》。
3、孙隆,专攻“没骨”画法,不加勾勒,纯用色彩烘染,有北宋徐熙遗意。《花鸟草虫图册》。
4、林良,以工细与写意两种风格创作花鸟画,尤其以草书笔法创作的写意画,在当时工笔重彩画风盛行的花鸟画坛尤具特色。《芦雁图》、《竹禽图轴》。
5、吕纪,远师两宋“院体”,近学林良、孙隆,在工笔重彩之外,拓出水墨淡色、工写结合的小写意画法。代表作《桂石山禽图轴》、《榴花双莺图》。
第二节 明中期“吴门四家”及苏州地区的绘画
1、明代早期也有文人画,但终未成巨流。随着院体、浙派的极盛而衰,以史称吴门的苏州为中心,形成了波澜日壮的“吴派”,取代了院体与浙派在画坛的地位。“吴派”兴与沈周,成于文徵明。
2、形成文人画巨流的条件:
①、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书画自娱。
②、明自1420年迁都于北京,使苏州远离政治气氛,而繁荣富庶的经济生活,适成文人荟萃,鉴赏成风。
③、明初即绵延于此的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为他们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昭示了道路。(元代重要文人画家大都分居于苏州)
3、文人山水花鸟的共同点:
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蓄风流的艺术风格 ,进而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
一、沈周与文徵明
1、出身
沈周(14 27—1509)出身于诗画及收藏世家,本身兼长诗书画,终身不仕。
文徵明(1470—1559)出身宦官之家,科考数次未中,54岁推荐入京编修史书(《武宗实录》)三年,一生主要致力于诗文书画。与沈周同乡,并师于沈周。
2、绘画特点:
相同点:
① 绘画以山水为主,大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绍述元人外,亦能追及五代北宋,未及南宋。
② 毕竟是文人,刻画物象方面难跻北宋大家,但诗书画的擅长以抒写情怀上比元人更自觉。
③ 在山水画中,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更为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
不同点:
①沈周以粗者为主,“粗枝大叶,草草而成”,其画法师承吴镇,而上溯董源、巨然,笔丰墨健,意志轩昂,尤能在文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旺盛的生命力。他在《庐山高图》中开创了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其它作品有《策杖图》。
文徵明,以细者为主,(细密文秀,工整严正),宗法赵孟 ,旁参王蒙。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于熟练中显羞涩。抒情意味胜于沈周,气度格局不如石田(沈周字)。作品有《古木寒泉》、《石湖清胜图卷》、《寒林晴雪图》、《曲港归舟图》。
②花鸟画风格也有差异,大略与山水画相同。文征明多画竹兰,优美秀雅。来自元人传统,所绘墨兰潇洒飘逸,人称“文兰”。如《冰姿倩影图》、《兰竹石图》等。沈周的木石,老干虬枝,历劫难磨;写意花卉,生意盎然,大璞不琢,师北宋苏轼与南宋法常。
3.声望:沈周是“吴门四家”之首,但在画坛名望不及文征明。在文学方面,文征明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杰”,“吴中四才子”。
二.唐寅与仇英
1、唐寅(1470-1523)与仇英(约1502-1552)分别代表吴门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