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研室工作总结
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在校长的直接指导和全体教研员、教研组长的共同努力下,本学年第一学期教研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我们确定了一个比很好的学年工作计划
工作是从工作计划的制订开始。
这个计划是在经过了较长时间的酝酿又广泛取得了教研员和教研组长的意见后确定的,和往年相比,它又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计划含有长远性。这次教研室的工作计划是整个学年的而不是一个学期的,让大家对一个学年里的工作心里有谱,而不是赶着走、干着看,避免了盲目性和短期行为。上下学期的工作经过学期“日程安排”表现出来。第二个特点是本学年的工作计划思绪清楚。这个计划分指导思想、常规性工作、关键工作和日程安排多个部分。
指导思想是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教研室服务、研究、组织、指导作用,经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帮助和促进全校老师的专业发展,强化科研意识,提升科研水平,培养一流的老师队伍,推进教改,全方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这既是教研室本学年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教研室一贯的指导思想,XX使大家明白教研室的工作宗旨、工作目标、工作指向、工作落脚点。
详细工作分常规性工作和关键工作两部分。所谓常规性工作,指的是教研室根据其职能常年要做的最基础的工作;所谓关键工作,是指处理目前教育教学中的突出矛盾、重大问题所展开的工作。这么安排工作表现点面结合的工作思绪,即整体推进,关键突破。
日程安排,是为了使完成工作的时间更详细,责任更明确,增加紧迫性。
二、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学期工作计划。
一 常规性工作
1、召开第六届优异论文汇报会。
8月27日成功举行第六届优异教育案例汇报暨研讨会
这是我校为了提升老师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从理论和实践想结合的高度掌握教育案例的写法,提升教育实践智慧,正在举行一年一次的教育教学优异论文汇报会。
去年,我们学校以建校五周年庆典为标志、以争创全国高中示范校为契机,将工作关键由侧重“硬件”建设转移到侧重“软件”建设上来,即在办学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管理形成了一定的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地实施“爬坡”工程,也就是把狠抓教研作为切入点,多培养名老师,多出课,多出教研结果,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高层次发展战略。
在王校长的指导下,学校教科研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强调实用性、实效性,尤其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共性问题,着重处理广大老师在教学中深感迷惑的问题,强化老师的教研意识,即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能自觉地、不停地审阅自己的教学活动,不停改善、矫正、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在学校建校时间不长、老师普遍年轻、教科研起步较晚的情况下,这一阶段学校教科研的定位是,不求在大课题和长篇大论方面四面开花,而求在说课、评课和教育个案的分析上人人见成效。学校采取分步实施、分类推进的教科研策略:一部分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老师先行一步,搞论文、搞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老师还是低起点,迈小步,勤迈步,不停步,循序渐进,由易而难。我们以为教育案例往往是一事一议,一个生动、鲜活、有趣、感人的小说,加上一段画龙点睛式的评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它不见得比论文和课题好写得多,不过,因为它和教育实践亲密贴近,且真正蕴涵着能够触摸到的教育理论,因此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而且,又是教科研的一个切入点或突破口,写好案例既能够使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又能为未来搞课题、搞大论文奠定基础。因此去年我们老师们的暑假“作业”就是写教育案例,而且召开了全校交流会,前后有23位老师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她们是牛志海、吴思伊、安斌、史永革、孙宏、于秀梅、杨美红、胡兰英、孙玉凤、刘鑫、迟峰、孙以岱、刘力、李媛、李辉、张永梅、王恬、罗艳华、李婷、邱克稳、田向娟、刘占勇、张农隆等老师,在老师们中引发了较大的反响。
今年7月4日《天津教育报》第三版发表了钟声先生的《“耐心的田野劳作”:开掘教育研究的活水源头——提倡多写“教育案例”》一文,范文写作学校领导又取得了新的启示,学校决定今年暑假老师们还写“教育案例”“作业”,不过,要比往年写得更精,更多部分理性思索。为此,放假前学校教研室还对全校老师专门作了案例写作教导。新学年老师上班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各学科组的老师们先在组内进行“教育案例”交流,各组评选出比较优异的案例提交学校教研室,再由教研员依据稿件质量、学科特色、入围等情况进行筛选、总评,从提交的30多篇案例中精选出1三篇,再经修改后交给作者,最终在全体会上交流。因为今年的稿件较精,宣读论文的老师们准备充足,因此,老师们的讲话不时博得台下的热烈掌声。
会上发表论文的老师是牛志海、李媛、夏敏、杨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