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名家行草书书法作品 草书欣赏书法作品
行草书法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名家笔下的行草书法,更事很珍贵的书法作品。下面是xx为你整理的名家行草书书法作品,期望对你有用!
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加以分析,方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牛头。像牛头状。关键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依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鼠尾。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关键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扫帚。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假如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提议改换毛笔。
竹节。点画似竹节状。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妥所致。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一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蜂腰。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生,经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百分比失调。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鹤膝。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征。大家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和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态,见好即收。
钉头。钉头和牛头不一样,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细长。
折木。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反了点画收笔的法度和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肯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柴担。样子和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一样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全部表现在横画。所以,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依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锯齿。锯齿病笔通常是使用偏锋不妥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关键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需强调中锋用笔。
尖棱。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