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附件 2
天津市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经
典
学<br
本
管 理 单 位:
指导老师姓名:
继 承 人 姓 名 :
记 录 时 间 段 :
目 录
学习时间 集中 / 自学 学习书目及内容 备注
阳历
日期
阴历
学内容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概念
一、六经的基本概念: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六经是把外感病中错综复杂的证侯加以分析综合。
1、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简称。三阴三阳是指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 —— 太者,大也。其阳气量是三份,又称大阳。
阳明 —— 明者,著也。其阳气量是两份,不如太阳之量大。
少阳 —— 少者,小也。其阳气量最小,为一份。又称嫩阳,稚阳。
太阴 —— 指阴气量大,其阴气量为三份。
少阴 —— 其阴气量为两份。
厥阴 —— 厥者,尽也,极也。其阳气量为一份,阴气少到尽头。
2、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不是生理而是病理的概念。见下表:
病位
病性
病变趋势
太阳:足太阳经 ,膀胱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手足阳明经、腑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手足少阳经 ,胆腑、三焦
阳证
阳证后期
太阴:脾经,脾脏
阴证
阴证初期
少阴:手足少阴经、心肾两脏
阴证
阴证危重期
厥阴:肝、心包经
阴证
阴证 —末期 — 阳复
二、六经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与经络的关系:
六经
循行特点
表现证侯
足太阳
循行人体背部
头项痛,腰脊强
足阳明
循行人体前面
目赤,目痛,鼻干,腹满痛
足少阳
循行人体侧面
耳聋,胸胁苦满
足太阴
入腹属脾络胃
腹胀满
足少阴
循喉咙,挟舌本
咽干咽痛
足厥阴
上额会督巅顶逢
头顶痛
2、与脏腑的关系:
(1)、阳与腑:足太阳膀胱经 —— 小便不利,少腹里急。
足阳明胃(包括大肠) —— 腹胀痛,拒按,便秘。
足少阳胆 —— 口苦,咽干,目眩。
(2)、阴与脏:足太阴脾 —— 腹满,腹痛。
足少阴肾(心)虚寒,气血不足 —— 脉微细,但欲寐。
足厥阴肝 ——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食。
三、六经辩证的治则
《伤寒论》 六经病证的治则, 总的说不外扶正与祛邪两方面, 而且始终贯串着 “扶阳气 ”,“存阴液 ”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
1、祛邪:为泻法,适用于实证。三阳为实热,治以祛邪为主。
太阳:经:表实无汗 —— 开泄腠理。
表虚有汗 —— 解肌调营卫。
腑:蓄水 —— 化气行水。
蓄血 —— 活血逐瘀。
阳明:经 —— 清。
腑 —— 下。
少阳(半表半里) —— 和解。
2、扶正:为补法,适用于虚证。三阴为里虚寒,治以扶正为主。
太阴 —— 温中散寒燥湿。
少阴:寒化 —— 扶阳抑阴(四逆类) 。
热化 —— 育阴清热(黄连阿胶类) 。
厥阴 —— 寒温并用。
3、扶阳气:
三阴 —— 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三阴以扶阳为主,如四逆汤、附子汤等。
三阳亦然,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 “伤寒之法,法在救阳 ”。如太阳表证,肌表热盛而不用寒凉清热,其意在辛温达表的同时,有固护阳气的深意。
4、存阴液:
扶阳气固然重要, 但人体的功能活动和抗病机能的发生, 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基础, 故存阴液同样重要,特别是阳邪盛时易耗阴液。如白虎汤之清,承气汤之下,都有制止阳邪,保
存阴液的积极作用。再如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都是存阴液的方剂。
《伤寒论》在治法的具体运用上,已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日期
阳历
阴历
学内容
六经辨证传变的一般规律
1、传变:
(1)、何谓传变?
传:邪气由此经进入彼经,叫
“传经 ”。如太阳传阳明。
变: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侯发生了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