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小石潭记教学反思。通过小石潭记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
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今天是《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整体感觉比较失败,职业道德让我们总是把失败原因归属于己,但客观上讲没有学生的因素吗 ?这样的问法好像彰显了教师的无能乏技,那就这样
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生的现状呢 ?
第一课时以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
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 在个别处如“下见 ( 现 ) 小潭”“参差 (cenci) 披拂”,教师一点即好。然后是自己
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曰恕己,曰奉壹”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偏低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
第 1 页
好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小石
潭记》,文中称作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学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为中心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我立即调整问
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 ?并板书上在三个字下分别加点突出。学生思考。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课。回顾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举手回答。有的说
从“闻水声,如鸣佩环”中,可见溪流之小,说明潭小 ; 有的说从“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可见作者明写潭小,且如
果不是潭小绝无人迹的话就不会“伐竹取道”了 ; 有的说从
“全石以为底”,可见以一整块石头为底,潭必不大 ; 有的
说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见潭小能直视鱼的总体数目 ; 还有的说从“四面竹树环合”可见潭小,所以被树木所遮
掩。学生的分析有几个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读,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后我补充了一个——“小丘”,从此可见此处
景物的玲珑娇小之态, 能“蜗居”在小丘一侧的潭, 必不大。“石”体现在何处 ?这个问题可能是挑战性不大,学生回答
的积极性不强。但是就我的此潭为“小石坑”的论断,引起了学生的反驳。他们认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师生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文中描写的结论——无论大些小些,都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一个石质的坑。借此引导
第 2 页
——石坑积满水,谓之“潭”。之所以把这个石坑称为“潭”是因为有“水”。 水是潭的内容。 那么水有何特点呢 ? 有的学生说“水尤清冽”,特点是“清” ; 有的说“全石以
为底”也可见水清 ; 有的说“潭中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