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纪之交中国电影趋势
世纪之交 , 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 , 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1990 年代中期 , 以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大陆为起点 , 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 , 往昔中国电影清晰的概念和面貌日渐模糊。与此同时 , 在自上而下的电影改革措施推动下 , 主流话语、大众文化和精英意识等因素交错融合 , 也促使中国电影多元发展轮廓逐渐形成。主流意识 / 主旋律电影、娱乐 / 商业电影、人文 / 艺术电影最终构成中国电影发展的三种主要态势。 全文分四章。绪论对世纪之交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做出梳理并指出其中隐含的发展趋势。 1980 年代受商品大潮和政治因素影响 , 中国电影在短暂的辉煌后于八十年代末转入低潮 , 是中国电影嬗变的开端 ; 受全球化和好莱坞冲击 ,1990 年代中国电影处于生产、市场、营销的困难时期。由于主流意识形态
力挺 , 主旋律电影发展兴旺。在体制、资金、经验的限制下 , 艺术和商业电影在探索中也有进步 , 中国电影三种态势初步形成 ; 进入新世纪 , 中国电影进一步分化重组 , 三种电影形态之间开始相互影响和渗透。
第一章论述全球化下中国式商业大片的迷失过程及原因 , 从题材选择、原创精神和历史观念三方面 , 论述进入新世纪后 , 以大片战略为主的商业电影并非中国电影发展的健康之路。 从有话语权的第五代导演张
艺谋、陈凯歌追随欧洲艺术电影和美国商业电影的功利目的切入 , 重点对其思想史观进行探讨 , 指出大片漠视现实的先天不足和思想浅薄的后天失调。勾勒出有话语权的第五代从艺术追求到商业行为嬗变的内在规律。最后 , 以《夜宴》为例 , 在论述其悲剧性追求失败的同时 ,
分析中国商业大片的裹挟力量。 第二章首先论述艺术电影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夹缝中的生存状态。以新生代为代表 , 在对其风格特征的
追溯中论述其艺术探索之路。其次从获奖影片《三峡好人》入手 , 在着重分析贾樟柯长镜头、细节表现手法的同时 , 从其底层关怀意识说明新生代执着艺术传统、 秉承现实主义的恒心和精神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第三章在回顾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同时 , 揭示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