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塑造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作为四大名著中被人们所喜爱的角色孙悟空,他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凸显出来的就是人最为本质的状态。而《西游记》中对他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本文基于对经典名著的研读,主要来分析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西游记》 孙悟空 人物形象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经得起岁月洗礼的作品,是陪伴一代又一代人从生到死的作品。在中国,这样的作品很多,笔者认为像金庸先生笔下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很经典的作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一部享誉》里面所刻画的孙悟空的形象。根据这部经典作品所拍摄的经典剧集至今仍然在电视台循坏播放,伴随了许多人的青春。而这部作品中桀骜不驯的孙悟空一直都是大众所喜爱的角色。
一、孙悟空简介
关于孙悟空形象的记载,最早的并不是出现在吴承恩的小说中。实际上,孙悟空在宋元时期就曾经在民间的小说中出现过。孙悟空本来是一个灵石经过多年的修炼幻化而成的猴子。在花果山因为勇于穿越水帘洞而被花果山众多猴子拥戴为美猴王。美猴王看到猴子猴孙们因生老病死而离去,悲恸不已,从而踏上了寻找长生不老方法的道路。机缘巧合下得到菩提老祖的提点和传授技艺,并赐名孙悟空。后来自封齐天大圣并大闹天宫,而被佛祖压在山下。在观音的提点下,被唐僧解救出来并开启了取经的道路,最终取经成功成为佛。
孙悟空的一生都在阐述着我国儒家、道教以及佛教的思想。当孙悟空的内心干脆而正直的时候,他能夠成为齐天大圣。当他心存怨恨,欲毁灭天庭的时候,他被束缚在山下五百年。当他心诚悟道的时候,他就成了佛。虽然是一部小说,却将当时的三教并流的思想融会贯通,是当时时代的产物。
二、孙悟空形象分析
(一)向往自由的孙悟空。孙悟空对自由是向往的。文中对这方面的刻画也很细腻。当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的时候,孙悟空觉得能够在天庭上获得一官半职,自己是很开心的。但是天庭是一个严谨的地方。孙悟空在做弼马温的时候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去放马外出,固定的时间喂食,固定的时间喝水。所以刚开始做弼马温的那种喜悦感逐渐消逝,他开始变得暴躁起来,最后弃掉弼马温的职位,回到自己的花果山自由自在地当美猴王。在制度的这个牢笼限制下的幸福不是幸福,别人看来的荣幸不是荣幸,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够明白。孙悟空最后选择回到人间的花果山,正是基于他对自由的向往。作者运用这种方式将天庭暗喻成封建王朝,人间的花果山比喻成民间。孙悟空就是不屑于备受封建制度约束的技艺高超的隐士。
(二)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孙悟空是一个桀骜不驯的猴子,这个在文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孙悟空自称齐天大圣,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他想要与天地并齐,可见他的狂妄以及桀骜不驯。太白金星本来想要招孙悟空归属天庭、不要跟天庭作对的时候,孙悟空也不屑与天庭的人为伍。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原型在当时的社会中也常有,那些不愿意归顺朝廷的人最后的结果跟孙悟空的结果也差不多,最后都是被迫屈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