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篇土壤分析 1— 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 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 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另外, 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 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 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 2 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1) 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一般每层采样 1kg ,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2) 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在取样过程中, 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 样品不变形, 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部分。(3)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 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 可从地表起每 10cm 或 20cm 采集一个样品。(4) 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 20cm 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在同一采样单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一般采样区的面积小于 10 亩时, 可取 5 个点的土壤混合; 面积为 10— 40 亩时, 可取 5— 15 个点的土壤混合; 面积大于 40 亩时, 可取 15— 20 个点的土壤混合。在丘陵山区, 一般 5— 10 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在平原地区,一般 30— 50 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 对角线取样法(图 1) :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棋盘式取样法(图 2) :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但地力不均匀的地块。之字形取样法(图 3) :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的地块。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数量太多, 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 一般保留 1kg 左右的土壤即可。四分法的方法是: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混合并铺成四方形, 然后划对角线分成四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所得的样品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所需数量为止。取土样 1kg 装袋, 袋内外各放一标签, 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 ×× 图1 图2 × ×× ×× ××××× ××××× ××××× ×× ×× × 图31— 土壤样品的处理土壤样品的处理包括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操作过程。 1 风干和去杂从田间采回的土样, 除特殊要求鲜样外, 一般要及时风干。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又无特殊的气体( 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 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牛皮纸上, 摊成薄薄的一层, 并且经常翻动, 加速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 尤其是粘性土壤) ,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样品风干后, 应拣出枯枝落叶、植物根、残茬、虫体以及土壤中的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石子等,若石子过多,将其拣出并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2 磨细、过筛和保存进行物理分析时, 取风干土样 100 — 200g , 放在牛皮纸上, 用木块碾碎, 放在有盖底的 18 号筛( 孔径 1mm) 中,使之通过 1mm 的筛子,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牛皮纸上重新碾磨。如此反复多次, 直到全部通过为止。不得抛弃或遗漏, 但石砾切勿压碎。筛子上的石砾应拣出称重并保存,以备石砾称重计算之用。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重量百分数, 然后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 作为土壤颗粒分析以及其它物理性质测定之用。化学分析时,取风干好的土样如以上方法将其研碎,并使其全部通过 18 号筛(孔径 1mm) 。所得的土壤样品, 可用以测定速效性养分、 pH 值等。测定全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时,可将通过 18 号筛的土壤样品,进一步研磨,使其全部通过 60 号筛( 孔径 ) 。测定全钾时, 应将全部通过 100 号筛( 孔径 ) 的土壤样品, 作为其分析用。研磨过筛后的土壤样品混匀后,装入广口瓶中。样品装入广口瓶后,应贴上标签,并注明其样号、土类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径、采集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