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l6卷第4期 2014年8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 《推销员之死》的伦理关怀刘胜利,薛家宝(,江苏徐州221116;2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伦理的视角来分析主人公失败的原因。威利是传统伦理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混合体,而这两者之间充满了矛盾性,从而导致了主人公以自杀来无意识地维护和实践传统文化中对儿子成功的观念和维护自己尊严。关键词:成功;流离;伦理冲突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14)04一oo72—03 阿瑟·米勒是美国当代久负盛名的戏剧家,其著作很多,《推销员之死》是其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推销员之死》自问世之后在百老汇连续出演742场,轰动了纽约,甚至整个美国,并一举获得当年的纽约剧评奖和普利策等几项重大奖项。《推销员之死》剧是一出关于一个普通美国人的悲剧。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WillyLoman。Loman 即lowmail,意思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人”)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人物”。该剧之所以如此成功,关键是因为阿瑟·米勒把主人公威利·洛曼这一普通小人物灵魂深处的一切揭示得淋漓尽致。推销员威利·洛曼在美国各地奔波了一生,为公司推销商品。等他年老走不动了,公司老板却“吃橘子把皮扔”[II,把他解雇了。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纵容下又不争气,整天生活在幻想之中。然而,他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特别是大儿子比夫身上,认为儿子如果有了钱,或许做投机买卖会成功,因此他最后撞车自杀,幻想以自己的两万美元人寿保险金给儿子作为成家立业的资本。关于这部作品。多数评论是从美国梦的角度出发,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通过洛曼这一小人物的悲剧,《推销员之员》对美国梦提出了质疑和强有力的挑战,米勒在他的自传中也直言不讳地说,我倒巴不得它是,至少是埋在那种资本主义胡扯的谎言下面,埋在那种认为站在冰箱上面便能触摸到云层,同时冲月亮挥舞一张付清银行购房款的收据而终于成功之类的虚假生活下面。但是,将一个人的死亡原因归结为他美国梦的破灭虽然有令人信服之处,但未免太简单化了,理由显得有些单薄,也太宽泛。,戏剧的叙事结构以及象征主义等角度来解读这部戏剧。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里,和威利·洛曼一样的推销员多的是,但为什么威利·洛曼会有这样的悲剧人生,这样的问题值得人深省。是社会的问题还是威利·洛曼的自身的问题。依我看来,是两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威利·洛曼的悲惨人生。本文试图从另一个新的角度,即伦理的角度来寻找威利·洛曼失败的原因。威利的伦理价值观从剧中的“斯徒贝克”车【嘲,“黑斯丁牌的电冰箱”【,“灯笼裤”【】59可以看出,《推销员之死》的故事情节是以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为背景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过了经济大萧条后,美国政府为了复苏经济,实施了大量的措施,如振兴广告业,促进人民消费。威利他们家买电冰箱的标准是“这家的广告比谁的都大”【1]39。其实,在这社会历史背景下,社会的每个成员不得不与周围的人竞争来养家糊口. 这就伴随着恐慌、贫穷、失业、不平等和种族歧视等问题的出现。竞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纯朴,更多的是金钱利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