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茶文化知识的诗词】中国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 要:在诗词中,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关键词:诗词;茶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02
置一椅于案边,沏一壶新茶,置于案上,手执一书,临案而读,茶香入喉,沁人心脾,书香入脑,明人理智,此情此景,悠然自得。忽又一想,此景若现于古代,定又有一番滋味:早起,于园中摆好几案,面对着园外绿柳红花而坐,执书而读,煎上一壶香茶,茶香伴着花香,书香和着水气,待茶煎罢,置于案头,于读书之余细细品味,书茶合一,境界超然,于兴起时,偶得佳咏,初为几句,进而点缀成篇,怡然自得,便不知有几首传世,更不知后人是否记得这闲咏之人。而观其所读之书,亦可有李义山之
“昨夜星辰昨夜风”、柳耆卿之“杨柳岸晓风残月”诸句。于此间,诗词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忽而回到现实,想起我所读之书,有一首元曲,突然进入了我的脑海: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先不论这首曲所要表的意旨是什么,但看其中的字句,便可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于村野之中,自然之间,终此一生,除大自然外,唯以书、酒、茶为伴,于此境界里,我们便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寓,当功名利禄一切皆化作尘土时,唯有大自然永久未变,唯有诗、酒、茶还散有余香。再走出此曲,纵观中国古代诗歌、词曲,茶的意象特别繁盛,似乎在文人写诗作词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提到茶,那其中有何奥秘?我们便要看诗词与茶的契合之处以及诗词与茶的那份不解之缘。
与中国的诗词一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诗词中所体现的茶文化,便必有其独特的内涵,因此,我们在读诗词时,需了解其中暗含的茶文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迹遇,探究其所要通过茶来表达的意思,和寄托的愿望。于是我在此便妄谈一下。
一、茶之苦:人生 释怀
诗词的典雅与茶的清香使周围的空气都变得美妙起来。我无法触摸那些文人墨客恣意的潇洒的灵魂,我也达不到诗人词人出口成章的高度,我更不能体会茶道的精髓和哲理,我能做的只能是膜拜那些在茶的清香里留下的墨宝。
谁都无法忘记,暮春里风雨飘摇的超然台,谁都会铭记下,那句悠然自得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彰显了一代文豪的潇洒旷达之气,使这曲小令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真正透出一股卓立于世的“超然”。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真正放下一切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才是真正的超然,这种超然穿越了千年的空气吹散了我们人生一切的苦闷,这就达到了禅的境界。
其实茶与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文化和禅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着奇特的相似之处,都讲究释怀。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
”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做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此诗以茶为吟咏对象,却有无边风月可观,是为佳品,可见,茶与禅有多么的在内在精神上契合。也可见茶之怡人功效,于煮茶品茗之际,便也可想起那些禅理。
品茶作为一种行为,在人们心中早已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有时候品茶是一种享受,让你的心情更加舒畅;有时候又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体味纯真的本质,在茶叶那既苦又甜的味道中感悟人生,在平凡淡雅中感受人生的另外一种韵味。古典诗词蕴含的茶文化,就如一杯杯香茗,虽久远,但清香犹存,让我们不断的沉思,不断的追忆那古朴的情怀。
二、茶之清:君子 隐士
古代的诗人骚客,多为有志与国家社稷的国士,其中真君子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