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探析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
中国古典诗文中沉淀了很多集结着我们先人原始经验的意象物,如为大家所熟知的“水”、“月”、“花”、“杨柳”、“鹧鸪”、“杜鹃”等等,本文将从以下多个方面谈谈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水”意象。
深邃的哲理和生命的起源
中国古代哲学家借“水”来表示深邃哲理的是道家学派,在道家思想的始祖老子那里,“水”是仅次于“道”的概念群中的一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所说的“恍惚”之道和庄子所说的“混沌”之道,全部是借涵淡荡漾之水和窈冥冲虚之气来表示的,这水是生万物的靠近于“道”的水,因道本无,而水有形,故近于道。《管子・水地篇》说:“故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万物莫不以生。”尤其指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是水所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凝蹇而为人。”可见,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水是她们解释世界本源的一个概念,是生命的起源。因为把水看成是生命之源,于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很多描绘水神的文字,表示的是有关我们先民共同的心理文化积淀即水神崇敬的原型意象,如《山海精》中的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曹植笔下的《洛神赋》等。
处世的妙道和智者的沉思
在古人那里,水不但是生命的起源,也是哲人用来表示智慧的沉思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之因此乐水,是因为水流无碍,无所不达,如智者之达于事理。汉代刘向《说苑》中有一段孔子回复何以“见大水必观焉”的话:君子用水来比附德行。水滋润万物而无私似德;使万物生长而似仁;随势而自然流动似义;深不可测而似智;虽柔而又无处不到似明察;对什么全部不拒绝,似宽容;能一直保持平面似公正;总是向东流似坚强的意志……
因为水有以上的种种特点,因此被古人用来作了很多富于智慧的妙用。军事家用之以喻战争智慧。孙子依据“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的特点,提出“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重视造势,以求以势夺人的军事效果。又深入据“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改变而取胜者,谓之神”的认识,提出要因敌情的改变而灵活利用作战方法的战争规律。政治家依据水既柔顺又强大的特点,认识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君民舟水”论,唐太宗李世民一再强调“载舟亦覆舟,所宣深慎”,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需先存百姓”。权术家依据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从而奉行“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潜藏勿用”、“深藏若虚”的权术之道。道德家依据水随势处下,百川归海的特点,依据老子“上善若水”、“上德若谷”的话提倡人应谦虚养德,期望君王有“处下”的大器量、大胸怀,然后成就王者的事业。玄学家则依据水的纯粹不杂、平静如镜的特点,提倡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随适无忧,如源于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止水静观的后世禅宗主张“心如明镜台”的修心养性。
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慨叹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河边作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唱出了后世绵绵不绝的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浩叹之歌。
汉末魏晋之际人的觉醒时期,在乱世哀音的同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