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关于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关于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docx

上传人:changjinlai 2021/3/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关于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关于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 ___________ 邮编 : ___________ )
论文关键词:苏轼 文学批评 杜诗 诗史
论文摘要: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老杜似司马迁;以史证诗;以忠义解杜诗;杜诗用事载人。四个方面大致概括了其后宋人论说杜诗的主要方向。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他自己对这一点也当仁不让: “方今太平之世,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常以是任付与某,故不敢不勉。异时文章盟主,责在诸君,亦如文忠之付授也” ( 《师友谈记》 ) 。当然苏轼有他自负的资本,不惟在诗词文几方面他都是北宋乃至有宋一朝的翘楚, 赵翼所谓“天生健笔一枝, 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 《瓯北诗话》 ) 云云,即是其谓;而且也可以说北宋的文学批评亦是在他手里形成了自己的系统而集其大
成。他曾说:“子美之诗、退之之文、鲁公之书,皆集大成者也” (《后山诗话》 ) ,他自己的文学批评也是如此。苏轼自己对杜诗的批评并不如后来宋人集中在“诗史”品格的分说上,但宋人对杜诗“诗史”品格批评的几端,大抵亦发源于他;而他的批评杜诗“诗史”品格,其实亦大多是他的诗作自况,日为夫子自道未尝不可。分说如下:
一 老杜似司马迁
《东坡志林》卷十一有一条资料,与《东坡诗话·荔枝似江瑶柱》重:
仆尝问:“荔枝何所似 ?”或日:“似龙眼。”坐客皆笑其陋。荔枝实无所似也。仆日: “荔枝似江瑶柱。”应者皆怃然。仆亦不辨。昨日见毕仲游。仆问:“杜甫似何人 ?”仲游日:“似司马迁。”仆喜而不答,盖与曩言会也。
这是宋人后来以迁史论说杜诗的嚆矢。以老杜比之司马迁,固然是出于辨正“诗中有子美,犹史中有子长”的目的,强调杜诗是集诗大成的极至典范,类于《史》之为史家的极则,可以范仪后世;但其中关于“诗” “史”的会通意识却也可以感觉得到。后来的诗话家每以杜少陵似司马说事,其实并不是如苏轼一样着眼在“诗” “史”的殊途同归的意义上,而是肢解了苏轼的这一创论,各以一隅之见一孔之得以求附和,或笔力,或史法,不一而足。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中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 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 ,可为其诠释。“使人自得”之语,其实也就是王夫之后来所谓 “作者用一致之思, 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诗绎》 ) 的意思。苏轼提出“杜甫似司马迁”固然是他作为读者而从杜
诗中“自得”之处;苏轼以后之人发挥、附会这一论题却又是作为苏轼的读者而“自得” ,如叶梦得、李朴、陈长方以杜诗“穷极笔力”而似太史公,而陆时雍径谓杜诗“记事”而人“子长笔” 、刘埙《隐
居通义》云“少陵诗似《史记》 ”,要皆如是;至释居简诗《大雅堂》
谓:“少陵何人斯 ?日似司马迁”,则显然步苏轼后尘。
二 以史证诗
其实以史证诗并不始于苏轼。孟子“知人论世”说其实隐
然有了“以史证诗”的意识,李善注《文选》多征引史实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