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训练培养估算能力 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笔者认为一要激发估算兴趣,培养估算意识;二要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三要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估算;四要开展估算练习,训练估算能力;五要估算训练经常化,培养估算习惯,使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步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估算能力;培养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种近似的口算,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往往离不开估算。如:我们常常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两个地方的距离,一个人的身高等,有时没有必要或很难算出准确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估算得方法。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更是多次提到了估算:“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所以,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的需要,是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训练思维和发展智力的需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估算兴趣,培养估算意识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因此,把估算放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游戏中进行教学,通过设计比较多的游戏活动环节,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体会估算的乐趣。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估算的兴趣,而且会促进其估算能力的培养和估算意识的发展。如:在教学《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后,我设计一个环节: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多少岁了吗?有个学生大声说:“我今年7岁,我妈妈今年32岁”。老师把7和32写在黑板上并问:“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学生说:“7比32小,32比7大。”“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大得多。”“孩子的年龄比妈妈小得多了”,“妈妈比孩子大25岁,孩子比妈妈小25岁,”教师又问:“你们猜猜我今年几岁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26岁,20岁,22岁……”老师提示:“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跟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差不多。给你们三个答案:20、25、30,我今年可能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地喊出“30”岁,准确地猜中了老师的年龄。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学习气氛很浓,学习热情高涨,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的第一学段“教学建议”中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京版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的估测内容:长度、数量、质量的估测,还有面积、